第172章
他们一日不和离,二老爷许仲山为了从大哥那儿捞好处,便会日日折腾忠勇伯府。
许仲山还与郑氏说:“不离才好,咱们能多赚些。”
郑氏近来极风光,深有同感。
可惜,两个人没能如愿,忠勇伯府很快便扛不住,强压着吴玉安写了和离书,许活趁着还没从县衙离开,第二天便变更了许婉然的户籍。
许婉然得知和离成功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待了许久。
老侯夫人和文氏担心她,便教方静宁不必跟着她们忙活,每日多陪陪许婉然便可。
方静宁便日日去许婉然那儿,许活不在府中,她连午膳都与许婉然一道。
而两人和离,许活也不等忠勇伯府提,便派人将万三娘送回伯府。
两家彻底闹掰,却也不是就此平息干戈。
许家还多使了个心眼儿,郑氏处处说,许婉然在和离前,做主替吴玉安纳万三娘为妾,且万三娘胎相好,肯定能顺产。
如此,忠勇伯府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万三娘,还得尽量保证她平安生产,否则忠勇伯府还得背个迫害妾室的名头。
万三娘进入伯府的第三日,便发动了,折腾一夜,产下一个男孩儿。
她也算是求仁得仁,只是日后究竟过怎样的日子,个中苦楚,只能她自己承受。
至此,吴玉安先有了庶长子,身体有问题,名声又不好,忠勇伯府想要为他重娶个正妻,怕是不容易了。
这些,许婉然全都不去听不去问,一心养身体,心心念念都是跟许活去外放。
平南侯许伯山和文氏夫妻舍不得她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是老侯夫人劝说两人:“她在京城,出门不出门?出门了,是该乐乐呵呵的还是愁容满面?无论怎样,少不了人对她指指点点,而且难免不会碰到吴家人,糟心不糟心。不出门,憋在府里郁郁寡欢,倒不如出去走走,散心个一年半载回来,心情开阔,旁人便是眼光异样,也影响不到什么。”
老侯夫人说得有道理,夫妻俩纵是不舍,也希望女儿开怀,最终还是同意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只有许活和方静宁,侯府便打算给他们带一个车队装日常所需之物,如今又多了许婉然,他们恨不得将侯府搬空。
许活劝阻长辈们:“我是去做县令,不是去游玩,尤其是云州那样有些乱的地方,怀璧其罪,与其带那么多东西惹人眼,还不如带足护卫,既能震慑,又保证安全。”
“我在这几日看过云州的地方志,那里四季分明,冬季比京城温度低一些,却也没有到不能忍受的地步,等我们出发北上,到达云州,已经春暖,足以适应。”
三月份出行,行程慢,到达云州起码得一个月。
许伯山深以为然,“就按荣安说得,带些正用的便可,再带些银钱备用,尽量轻车简行便是。”
老侯夫人和文氏只能再绞尽脑汁地减去。
许活又私下对方静宁道:“你和阿姐身边熟悉的婢女和嬷嬷也不要带了,免得露出马脚。”
“阿姐有孕,总不能没有人伺候吧?”
许活早有思量,“你派人去绣庄问问那些娘子,有没有人愿意随咱们去云州重新开始的,那里没人认识她们,女子也能在外谋生,她们好些人读书识字,见识也不少,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方静宁眼一亮,“我这就派人去问!”
当天,绣庄便回话来,有十个娘子愿意随她们去云州,过了几日,又有六个也考虑清楚,愿意去。
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渴望新的生活,都没有错,不过人生的境遇,会因为不同的选择而变得难以预料。
而李嬷嬷和小荻得知方静宁不打算带她们外放,李嬷嬷年纪大了,本就不爱离乡背井,方静宁说要她管陪嫁,她便“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小荻则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求着方静宁一定要带她一起去。
方静宁只一句话:“你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若是随我去了,我将你在那头嫁了,等我回来,你还怎么到我身边伺候?”
小荻哭着说:“嫁人有什么好的,我就守着您,我不嫁人。”
李嬷嬷也劝说:“总不能一个都不带,小荻忠心,带在身边好歹有个说话的人。”
方静宁不是个独断专行的主子,便松口说再考虑考虑,实则是晚上又询问许活的意见:“阿姐身子不方便,我一个人贴身照顾,恐怕不行,小荻与我自小一处长大,忠心不必提,不如带着她?”
“你能确定她可以保守住秘密,便无妨。”
方静宁肯定地点头。
在国公府寄人篱下的那些年,她们之间的情分,绝非简单的主仆,说是患难与共也不为过。
许活便同意她带着小荻。
小荻知道后,欢天喜地地收拾东西,准备北上。
许婉然那头,也经历了差不多的情况,她原本还在考虑需要个人贴身照顾她,得知方静宁带了个贴身婢女,便干脆地决定身边的婢女一个也不带了。
文氏有些意见,许婉然态度坚决。
她的肚子,越少人知道越好。
到此,基本准备妥当。
三人开始与亲人朋友们告别。
方静宁和许婉然没办法参加周星禾的婚礼了,便一同登门,提前送贺礼。
豁达如周星禾,亦有几分怅然,“难得交几个相合的好友,你们这一个一个,全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