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还让家中有女儿的人家也可学习如此提高身价,万不能叫人觉得杏花村的女儿是便宜货。
村里人也不喜她们这样再三反悔,以后杏花村的女儿说亲也会有影响,所以每次都当笑话听。
这次江家带媒婆上门,想着村里人要互相团结,还帮着拦人,没成想卢家真闹出了个天大的笑话……
看热闹的人也没脸看了,刚开始推搡着九河村的人,指着人鼻子骂,这下也不敢说话了,灰溜溜的退到一旁继续看热闹。
陈媒婆看见那姑娘,气的脸都绿了,也恨不得把卢家人给生吃了,要知道媒人有责任识人,像卢家这事一出,以后谁还敢信她保的媒?
这下不等九河村的人发力,陈媒婆当即就大声喊道:“必须把银子退出来,否则不出三日,你们杏花村必定扬名!”
她干媒婆这行当几十年了,不光是和附近的媒人熟悉,镇上的媒人她也识得,这话是十分严重的。
这下杏花村的人也急了,跟着逼迫卢家人:“赶紧退,还要不要脸了你们?”
杏花村的村长带了人在卢家门外,本是防止两村人闹起来,作为村长的他面子上难看。
后来他媳妇儿出来,告诉他卢家姑娘的情况,杏花村长立马就招呼人走了,任凭卢家人喊破天也没回头。
聘礼最后是退回来了,但九河村的人心里像吃了苍蝇,个个都脸色极其难看。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卢家不要脸,往大了说是欺辱九河村根基浅,一个逃荒人群组成的村子,能翻的起什么浪?
那杏花村长听闻此事,就这么走了?不给个说法?
第 十八章 话多。
听的江六也是怒从心起,他大哥虽然不是貌比潘安、文武双全,但为人勤恳、忠厚老实。
在他们九河村也是人人夸赞的好汉子,老夫子和村长就是怕其他村子会对他们组合村有歧视,所以要求家中小辈必须得会认字。
就是家里的大人现在也能识些简单字,出门不至于被人蒙骗。
那杏花村除了有百年根基,比之他们还有什么?估计会识字的人还没他们人多。
但这话他不敢说出口,九河村在别村眼里确实不咋地,良田沃土少之又少……山里确实有产出,但山里的东西又怎能比的上自家田地里出的稳定。
穿花布的陈媒婆,夫家王家坝的,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处,无奈的拍着江老太的手道:“大妹子,这事儿是我不对,我给你赔礼了。”
说着忍痛摸出一两银子塞进江老太手中,希望能以此减轻九河村的怒火,可千万不要因着这事儿再不找她说媒。
虽说九河村人穷,但现在人口可是一点也不比其他村子少,据她了解,九河村的小辈们都会识字哩。
虽然只是个老童生做夫子,也算不上正规的小村学,但人家那老夫子可是曾经教出过秀才郎的,难保不会山窝子出金凤凰。
江老太和村里人对视一眼,把钱又还给了陈媒婆,道:“和你没关系,是那卢家恶心人,以后我们家儿郎们还得劳您再费心。”
媒婆是万万不可得罪的,江老太虽然满肚子的火,但还是分的清这火该对谁撒。
陈媒婆口碑有目共睹,这次她也是受到了蒙骗,不应该怪罪于她,而且能要回聘礼,她也出了大力。
“是啊,和你可没关系,万不可这般行事。”
“放心吧,俺们以后还找你。”
媒婆羞愧的捂脸,说是以后九河村说媒一事她定当万般尽心,发誓再也不会出这样的事。
又对着江六好一顿夸:“我看你这大孙儿可不得了,以后您就等着享福吧。”
江老太对她努力扯扯嘴皮子,大孙子差点儿当了绿王八,她实在是有点笑不出来啊……
陈媒婆和她们分开以后,九河村人才松了口气。
田云花哀叹道:“这都是什么事儿啊……没理的人反而声高?”之前还三天两头来她家催加聘礼。
戚奶奶拢了拢耳边碎发,翻着白眼道:“有些人啊,就是这般,越心虚越要作出那副趾高气昂。”
她们都是经历过事儿的,那翻山越岭的逃荒之路,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
这次去的四位,都是和江家关系最好的人家,都劝江老太看开点,没必要为这事气坏了自个儿身子。
江老太冷哼笑道:“你们还不知道我?这事儿不成我还高兴着呢,婚前识人不比后看清好?”
要是成家以后才发现这糟心事儿,那才是难办哦……
彩礼和酒席钱花了,人姑娘也进门了,要不然江家就咬牙认了,要不然就大闹一场,那可就不是今日这般容易了。
已经过门的女儿家就涉及到两个村子之间的和睦,除非两个村子再也不会往来。
可已经嫁人的姑娘们又该如何?总得也为她们考虑考虑吧。
九河村有杏花村的外嫁女,同样杏花村也有九河村的女儿……
万幸,事情还未到那一步。
一行人恢复了笑意,江老太逐一谢过她们,江六家比其他几位奶奶家要远些。
这会儿只剩下他奶奶和大娘,为了缓解二人心情,江六决定告诉她们一个消息。
“今日卖菜一共赚了四百文。”
葡萄其实卖了一两又十二文,但江六知道自家菜不可能卖那么多钱,也不能向家人解释这钱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