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哎哟,你们走这山肯定找不到洞口呀,洞口得从长兴村后山走。”这人是出来找蜂子的。
  他养的那些土蜂最近闹着要搬家,整日巴着蜂箱嗡嗡吵,想把蜂王救出来,部分先锋兵已经不回家了,可能已经在外面筑好了巢。
  先锋兵的窝没找到,捡到了两个迷路的小疯子……
  江六回想了老半天,老虞头说了要从长兴村的后山进吗?好像没说过吧?是他记错了还是只听了半头话?
  那人不停的赔礼,让他们千万别介意,下次有需要他们做的东西,直接给长兴村的人说一声就是,不用亲自上山。
  江六这时算是听出来了,人根本不愿意让他们进村,摸出怀里自己画的草图,直接问他:“那你看看能不能建,我要建一个大窑,两个小窑,可以建你明日就带人下山来。”
  每个村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人家不乐意见外人,自己也不需要勉强,只要活儿干的好就成。
  这人看了一眼图,马上指出了问题:“你这窑对保温需求很高吧?”
  江六不得不佩服他,这图要是不配上他的解说,真的有点难懂,画的也很乱,他二哥还以为这是抓鬼符。
  “是,我想在不开窑时,通过外层的变化,就能感知到窑内的温度,好适时添火退火,不知有没有法子可行?”
  这个就显然很难为人了,江余钱作为他哥哥都听不下去了,苦着脸道:“不大行吧?”
  这不和烧火一个理儿?火越大灶膛里就越烫,但你想隔着那么厚的泥,盲目添火控温,这咋能行哩,那不得变成焦炭。
  江六这个要求,让看图纸的人也忍不住皱眉,这到底是要烧什么好东西,要求这么高?都能赶上御制品了。
  仔细看过后,收下了图纸,告诉江六:“可以建,但是价钱不会低。”
  只要能建就成,江六问多少钱,这人也说不准,只说明日要和族人看过江家的窑地才知。
  建窑也不是想在哪里建都行,土地的湿地和高度都有要求,不然建好了也是一座废窑。
  他们自用的也是大窑,那窑已经很多年了,江六的要求,只有让族里的老人出手,这图纸其实画的不错,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反倒觉得画的很细致。
  下山的时候江余钱腿有点软,倒不是因为上山下山累的,而是被那么多银子给吓得,我的个亲娘唉,得把他卖几十回才能得那么多钱。
  他现在跟人学建窑还来得及吗?这也太赚钱了吧!
  江六倒是还好,他早知价钱不会低,不然古镇方也不会只有两座大窑。
  第146 章 苦苣菜。
  路过长兴村,碰见了刚刚给他们指路的村民,江余钱鼻子都气歪了,想冲上去质问这人,为啥要给他们乱指路?
  小叔的鸡苗卖给他们也没收高价,大家有来有往也好几次了,这人的心咋这么坏哩?
  江六拉住了二哥,“别气,他们可能不认识咱,以为咱是坏人来着。”
  那人这会儿也知道他们并无恶意,做了个抱拳致歉的动作,扛着锄头快步的走了……
  江余钱的鼻孔都张的老大,对着人的背影比划了两下手,今儿个要是没遇到虞书,他们兄弟俩都还在钻林子。
  一直找不到下山或者上山路,他们是不是得在山上过夜?那山也不是他们熟悉的山,山上有啥也不知道,遇着危险了咋办?
  江六安抚的拍拍二哥,是他的原因,之前老虞头说山上只有他们一族时,就应该听明白别人话里的意思,今日还好有惊无险,也算吃了个大教训。
  从这边回家,两人摘了不少没开花儿的苦苣菜,有的开着小黄花儿,有的已经结了白毛毛果。
  春秋冬季的苦苣菜不怎么苦,正夏季的那是真不能吃,太阳越大它越苦,采摘时得等太阳下山,刚好这片长的挺好,两人就蹲下来掐嫩尖儿。
  采苦苣菜得放大招子,有一种长相和它很相似的毒刺菜,这可吃不得,吃了要死人的。
  苦苣菜叶片很像锯齿,靠近杆子的叶片茎杆是紫红色,杆身光滑无毛,折断它会有白色浆液流出,毒刺菜则是叶子背面和枝干都有刺。
  这菜也是随处可见,村里人把它和马齿苋都称为长寿菜,只是它多了个苦字,和人差不多,越苦的命越长,在荒年是极好的救命粮。
  兄弟俩一路摘菜回家,这河段的细野葱长的也好,捡了个木棍,只挑最好的那一簇,今日可真是失算了,没背背篓。
  野葱的香气浓郁,无论是腌咸菜还是炖煮都非常好吃,那坛子辣白菜现在已经很酸了,用它煮老豆腐,再放一把野葱,汤鲜味美特别的好吃。
  大娘和苗三婶子在灶房里忙晚饭,现在家里人多,一个人忙活不过来,江六把野葱放在灶台上。
  苗三在切包心菜,那菜看的江六一抖,他是坚决不会吃的,那咯吱咯吱响,还满口流浆的感觉实在是不想再试一回。
  “用这个炒鸡蛋吗?”这妇人是被当作厨娘卖的,不是大户人家犯事儿的奴仆,是被他男人卖给了赌坊抵债,赌坊转手又卖给了人牙子。
  苗是她自己的姓,在家排行老三,老家金陵城的一处小镇,中间隔着好几百里水路,这可真是被卖的远。
  “和辣白菜一起炖豆腐。”家里人挺喜欢吃她做的饭,口味和他们这大致相同。
  田云花这会儿也消气了,在熬荤油:“就你会吃,那你上芸豆家问问去,还有没有豆腐,老的嫩的都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