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没过两日有人找到了他头上,只能把这一家子都买下来。
  也是这家人倒霉,主家老爷吃了夜宵,当晚就死在了小妾床上,大夫人发卖了妾室,也牵连了灶房里的人。
  会做针线活儿的妇人,求到了二夫人那里,现在老爷子死了,她自己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哪里能保下人。
  只能让他儿子给出个主意,他儿子以前也是叶夫子的学生,考了童生就考不动了,现在经营着家里的铺子。
  查到是叶青竹买走了人,寻了由头让护院和绣娘也被发卖,再找到叶青竹,让他把绣娘护院也买下。
  叶青竹在府城也只是普通人,他家没那么富裕,厨娘可以管着灶台照看娃儿,但护院和绣娘……白养着也不是个事儿。
  收到小师弟的书信,叶青竹和娘子一合计,就把这三人给送来了清溪镇。
  做吃食买卖不得要好厨子?这不,现成的,还买一送二,他这当哥哥的贴心吧!
  路上叶青竹已经告诉了他们,是要把他们送到谁家,别人小六年纪不大,要想哄他还是没那么容易的,去了别家要用心干活,总比大宅院活得轻松。
  一路走来,他们也见识了新东家的能耐,不只是搭船的人嘴里提及,船工们说起清溪镇的新玩意儿,也是十分得意。
  从大客船上下来,路过粉摊,围着的人是多不胜数,刘晓秋知道这是新东家的摊子,恨不得马上挤进去帮忙,这姑娘特别的钟爱灶台上的活儿。
  刘威,现在可以叫江威了,这汉子也是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家中父母偏心又贪财,报了他的名字去服劳役。
  活下来以后他没回去,拿了钱娶媳妇,生了个女儿,荒年去做了护院,婆娘针线活儿被夫人们看上,后来女儿到了年纪,又被他塞钱进了灶房学厨。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结果这家老爷是个色胚子,小妾娶了一房又一房,最终死在了女人肚皮上。
  收下了他们的卖身契,叶青竹暂且避开。
  江六让乌雅过来,现在仓房暂时用不上护院,这几日先做跑腿的活儿,一会儿回去搬腌菜缸子。
  至于绣娘,暂且磨豆子做杂粮糊,每日这些活儿都是谁有空就谁干,用玉米面、豆面、粗麦粉,煎出来的饼薄薄的一层,十分有韧劲,边缘是脆香的。
  有的客人只要饼皮,不加任何东西,两文钱就能买到锅那么大的饼,现在码头人喜欢称它为“纸饼”。
  摊这纸饼也得手巧,不过她能使唤那么小的银针,想来这事儿也不难,一会儿回村里,有其他事儿交给她。
  还剩下个小的没安排,江威和张月娘忐忑不安,女儿五岁就进了灶房,这些年除了会做饭啥也不会,怕说出来惹了新东家生厌。
  “东家,那粉条我可以做吗?”江晓秋怯生生的主动问道。
  小姑娘是真的小,才刚满九岁,她喜欢灶台,也肯花心思琢磨,甜的咸的辣的菜她都会,之前是跟着刘家大厨子学的。
  江六想了半天,他也不开酒楼和食铺,摆小吃摊也是为了卖东西,粉条如何琢磨出花儿这事儿不用他烦心。
  “你会做点心吗?”
  小姑娘看了一眼爹娘,最后还是说了实话:“只会酥饼。”
  以前的主家喜欢脆酥饼,她们灶房里的人都会做,她做的也不怎么好,主要还是学的大菜系,虽然还没做过一桌大菜,但已经上手了小菜。
  “唔,会做酥饼也行,一会儿让你做个新玩意儿。”
  仓房这边灶房不大,做饭的灶台都是自己搭的,如果江晓秋真能做干粮饼,之后还是得待在村里,她娘也是如此,所有的制作加工都会在九河村。
  码头人多眼杂,他们做卤货都得加倍小心,就怕被人学了去,还是村里好,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地方也够宽敞,没那么畏手畏脚。
  现在有不认识的人进村,村里人都防着他们,就怕那些黑心肝儿的使坏,好不容易有了赚钱的路子,今年不用愁冬日,再经过贼人一事,大家更是小心。
  有莫山岭的人来找陆娘子麻烦,陆桥和江珊都没在家,那些人让把卖地的钱交出来,还不等陆桥他们归家,村里人就帮她把人赶走了。
  既然落户了九河村就是他们村里人,没得让旁人欺负了的道理,再说了,陆家现在也收着草药。
  亲戚?亲戚也不行,你哪门子的亲戚?当日喜宴咋没见你来呢?当咱“恶人岭”的人好忽悠?
  “是。”
  江晓秋垂头,虽然做不成粉条,但还能继续做灶台上的活,她已经很满足了。
  第 172章 老熟人啊。
  以后调干粮饼的活儿就交给江晓秋了,这饼真是没想象中的容易,炒好的油酥面压出来的饼很紧实,就是味儿也忒怪了。
  可能还是厨艺太差的缘故,江六自己都吃不下去,奶奶也试做了一次,心痛的晚上全家吃糊糊,两块干粮饼能泡出一碗稠糊。
  就连不挑剔的纪淑燕都直皱眉头,这咋那么像拌鸡食的?
  又请了大娘帮忙,人还没上手就被老太太喊停了,还是别做这玩意儿了,虽然管饱,但太难吃了也卖不出去的。
  用的糖油面也不少,还加了那么多野燕子磨的粉,按理说不应该难吃才对,也不知是哪里出了错。
  江家人百思不得其解,都劝江六放弃这门营生,这饼子除了在荒年能卖掉,他们真想不出客人买了干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