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这些日子,殷无极认完了农具,学了一箩筐关于农时与开垦荒田的技巧,也试验式的打造了一些作为回馈。麦收时节结束,也到了他们离开的日子。
在临别时,齐同衡将一个瓦罐交给玄衣少年,眼底的血丝像是熬了许久,但是精神气却是灼然有神的。
“这里是什么?”
“蘑菇。”齐同衡拍了拍瓦罐,强调,“准确的说,这是仙门的一种灵菌,我们农家采来培植,用以净化土壤。无涯老弟,这东西很能活,繁殖也很快,就算是剧毒,它也能分解吸收,长成可以食用的样子,当然,味道并不鲜美,只能说是用于充饥。”
“……真是好东西。”殷无极顿了一下,抱紧了怀中瓦罐。充饥,短短二字,他就明白其中珍贵。
在北渊洲,修不到辟谷的人才是绝大多数。匮乏的粮食,造就了多少饥荒。
“这种菌类比较奇葩,只能生长在极致恶劣的环境中,一旦土壤干净无毒了,它们就会自行萎缩,不再扩散生长。”齐同衡说,“吸收的是有毒的物质,却能生长出无毒的伞盖,所以宗主给这种灵菌命名为‘清道夫’。”
他还未说完,殷无极折腰,向他与他背后的农家深深行礼。
“哈哈哈哈,不必感谢,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与你家乡的百姓。”这位赤诚的农家弟子粗衣草鞋,还执着锄头,向他爽朗一笑。
“圣人说,道不分高下。让全天下人吃饱肚子,不受饥馑之患,这就是我们农家之道的意义。”
在离开的路上,谢衍看着很珍惜地抱着瓦罐,像是捧着一罐子希望的少年,他的眼里生出奕奕的明光。
“圣人啊,直到今日,我似乎才明白您为何选择仙门百家。”当年的圣人整合百家时,殷无极协助他从中斡旋,看过许多冷暖,那时的他心高气傲,还觉得文人相轻,不过尔尔。
而如今,百家归于儒道,在圣人谢衍的带领之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面朝黄土,与民同耕。农家,在仙门百家中的势力并不出众,但道之高低,并非是以战力决定。只要肯实干,于天下黎民有益,谁说他们不是境界极高,值得尊敬的‘士’呢。”谢衍见他若有所悟,淡淡一笑。
“不止是我选择百家,百家也选择了我。”
“统合天下之士,不拘于道统,为百姓谋福。”殷无极侧头看他,只见静若琼花的白衣书生走在他身侧,不急而不徐,并不觉得自己办成了多么伟大的事情,那般云淡风轻。
仙门之首,不仅仅是个空置的王座,若是坐在那里的人无法服众,不过是个被仙门无数势力架住的傀儡罢了。
唯有谢衍,将圣人的声名,化为仙门的高悬日月,天下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听从他的号令,将松散的沙汇成高塔,让细小的水滴融入大海。
自此,他不再只是谢云霁,他是日月为明,是古今镜鉴,是五洲十三岛的无情天。
在过去的时光中,谢衍手把手抚养了他,把薪火传递到他手上。在浩荡岁月里,圣人化为天地熔炉中的火,时至今日,他的精神依旧照耀着他。
他却要让圣人走下神坛。殷无极这样想着,笑着阖上眼:我该有多自私啊。
*
又是一秋,他们抵达了那座名为璇的小城。
说是小城,实际上也就是个小镇的规模 ,却有一个特色——整座城都是建在细密的水网之上,城中大大小小的石桥、板桥、拱桥,约莫有几百座,画船便成为游弋在水道中的鱼儿。
天穹上,秋月高,却有画船骀荡波光,穿过拱桥的桥洞。
当画船从拱桥的阴影下穿出,一轮秋月,就倒影在了水中。画船的船头坐着二人,面前摆着一张小几,温着酒。
白衣书生浅斟一盏,惬意的秋风吹皱河水,“作为三大戏的发源地,每逢寒露,都会有这么一次戏曲节。此地水道,又是曲江支流,五湖四海的游人都会汇聚于此。”
玄袍帝君则是执着酒盏,倾听他的讲述,感受着夜色伴花灯的盛景,感而笑道:“江南好啊。”
小镇不像云端城,并非是什么仙门要道,所以凡人居多,偶有些许修仙者经过,大抵也是认不出帝尊的身份的。
今日赏月听戏,他难得松懈下来,不变化身形,感受着水风拂面。
适逢节日,还未入夜,花灯便缀满了桥梁水道。大大小小的戏台坐落岸边,彩灯、置景,一应俱全。各花入各眼,待到游人一多,名角儿水袖一扬,咿呀地便唱开了。
“三戏发源地,争的便是一口气。整个中洲知名的戏班近日都汇聚此处搭台,只求一战成名。”谢衍随手一弹,让游弋的画船停驻在水道里,静听片刻,在间隙,喝彩声便传来。
“看见那花签了吗,可以用金钱购得,觉得谁唱得好 ,就可以投签支持。最后得签最多的班子,便可成为当届魁首,往后一年的身价便是水涨船高。”
前些日子,殷无极虽然一直在借着戏文折腾他,但谢衍还是察觉出,他比以前多了个小爱好,也更爱做梦了。
所以,这个时节带他来逛戏曲节,无关仙门事务,只是为了让他好好放空,玩上一阵子,不必想那些有的没的。
“有演义,有史话,还有上古神话,以仙门逸闻为蓝本改编的,也有不少。”水道上有不少船只停驻,谢衍也让画船随着水波漂流,“当今,仙门入世,仙道的故事自然也不是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