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这是实话。
  聿铄自小被养在老太太身边,家中又没人娇惯他,养得性子极好,就是平日里话少些,看着总有点闷闷不乐的。
  沈绮点点头。
  “嗯,他过几天就准备去学堂了。你想不想,跟他一起去学堂?”
  “去学堂?”
  沈纪用小泥爪子挠了挠耳朵,又留下一片泥泞。
  “我光找他玩不行吗?”
  “不行,聿铄今年都七岁了,他该去学堂读书识字了。你今年都九岁了,天天想着玩,这可不如人家了!”
  沈绮眼珠一转。
  “再说了,他还不一定想跟你一起上学呢!这样吧,你先表个态,我回去再问问他的意思,若是人家不愿意,你就去不成了。”
  沈纪听了这话,原本打死不想上学的心,现在倒有几分动摇了。
  “而且啊,他脾气又好,零嘴又多,可不像那个二毛,天天抢你的好东西吃。”
  这番话,立即叫沈纪想起了今儿没能拎回家的那几条小胖鱼,心思马上就转过来了。
  “我去,我想去!”
  第58章 能花几个子儿?
  沈绮如愿得了弟弟的点头,很是得意,伸手摸了摸他浑身上下唯一没沾泥巴的脑袋瓜。
  一回头,偷偷给娘亲吐了吐舌头。
  张氏叹了口气。
  原本就被闺女说动了几分,又难得小儿子真心想去,终于点了头。
  她转身回了卧房,良久,拿了一个沉甸甸的旧手帕子,塞给沈绮。
  “这是什么?”
  沈绮接过来,一层层地打开,里面是一包碎银子。
  “娘,不用,我自己手里有银子。”
  “这点银子是我和你爹去年攒的。日后去了,本来是借住在亲戚家,多有不便的,怎么能花人家的钱?”
  “我有自己的钱。再说,也用不了这么多,这都有……十几两了吧?小孩家读个书,买个笔墨纸砚,能花几文钱?”
  “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不懂这些。虽说孩子上学只用些纸笔,可是平日里吃的、穿的、用的,少不了使银子花。这些钱你好生拿着,若是有多的,你就隔三差五,给家里老太太、孩子们,买点儿点心、果子吃,多少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这样一来,人家的闲话也少些!”
  这是娘亲多年来在白河镇为人处世的经验,而今少不得一一教给女儿听。
  沈绮点头答应,却坚决不收这银子。
  本来是为了花另一笔银子找的开销,花来花去,这银子怎么还还越花越多了?
  母女俩几番争执不下,最终,沈绮在手帕包里,拈起一个略微大块的碎银子,在手里掂了掂。
  “这个差不多就有三两重了,就算小弟是头牛,也够他吃上三五个月,连老太太和小堂弟那份都有了。剩下的银子呢,娘先收着,等我花完了,我再来拿。况且,娘是最知道我的,整日丢了这个找那个,放我手里也不放心,您说是不是?”
  听了这话,张氏觉得有些道理,终于点头答应了。
  一家人商议了半日,等沈绮回到谢家,正是掌灯时分。
  晚饭后,谢聿铎趁着众人都在,替沈绮对长辈们说了这个想法。
  “眼看铄儿也到了开蒙读书的年纪,正好沈家小弟沈纪也准备去学堂读书,两人年纪差不多,不如就一起做个伴,也算互相有个照应。”
  吴老太太已经知道这事,点了点头,率先表态。
  “你们几个,都是七八岁大就去送学堂读书的,铄儿也差不多到了年纪。近日事多,家里又没人提,我也顾不得,难为你们俩孩子,还想着他的事。咱们家虽不指望他出人头地,到底也要学些道理、认识些字、学学筹算,等日后长大了,好歹把账本看通。”
  这时候,一向不怎么会看账本的二叔,被娘亲说得埋下了头,不说话。
  按照以往谢聿铭、谢聿铎的惯例,谁家的孩子,谁出开学堂开销。
  算起来,聿铄是二房的孩子,这笔花销应该由二房账上出。
  二婶也想到了这一点儿,还没等众人开口,先发制人,先冷哼了一声。
  “每个月,总共就没有几个闲银子,吃穿花用不说,我还要照顾儿子女儿,儿媳妇更是至今还下不来床呢!现在,还要去什么劳什子学堂,谁家供得起这么多开销!不过是识字罢了,跟着铺子里的伙计混几天,也不少认识字,白费这个钱做什么。”
  老太太瞅了她一眼,拍了拍桌案。
  “这兄弟几个,谁不是我的孙子?既然都是咱家的孩子,都得送去学堂,就连玉钟姊妹几个,也都跟着去过。你说开销大,我问你,铄儿都没在你那边住,从小到大,花了你几个钱?”
  二婶一时语塞,铄儿不满半岁就被送到了老太太屋里养着了,全是靠老太太的私房钱养大的。
  二叔照例不吭声。
  婆媳多年,老太太哪能不知道二婶的心思——不过是银子的事情罢了。
  “铄儿读书的花销,由我来出,不用记家里的账。你可愿意?”
  二婶见听见老太太自己拿私房钱,勉强点了点头。
  “我……也没说不愿意,只是怕辛苦了老太太。”
  “呵,老婆子我辛苦了一辈子,也不差这几年。”
  老太太拄着拐杖起了身,临走又回了头。
  “还有,等把沈家小弟接来了,就和铄儿一起住我屋子西边的耳房里,他在学堂的花销,一并由我来出。小孩子家家,能花几个子儿,没得让亲戚看了笑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