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这是整个谢家的福气。”谢衡揭开茶碗盖,抿了一口,清癯的面上不显喜色。
  “是是是。”向氏绞了绞手中帕子,心说这福气既然横竖都是咱谢家的,怎么没落在我的锦云头上,反倒便宜了那丫头?
  谢衡瞥她一眼,似是看出她心中有怨,敲打道:“别以为入宫就是什么天大的好事儿,伴君如伴虎,一脚踏错万劫不复,以云儿娇纵跋扈的性子,皇后的宝座即使能坐得,也注定坐不长久,比起莫须有的虚名,恭王才是她的良配。”
  “我知道,老爷自是疼云儿的。”向氏取了一块糕点,殷勤地递到谢衡面前。
  谢衡不接,盯着茶碗里碧绿的茶水:“再者,那恭王岂是甘居人下之人?”
  向氏手一抖,一点杏仁糕的残渣掉在光可鉴人的地砖上。
  用过午食,谢衡被一众家仆簇拥着,前往澧泉寺进香。
  上山的路极窄,到后来不得不下轿步行,一行人爬到山顶时,早都累得头晕目眩,叫苦不迭。
  被长随服侍着饮了自带的茶水,歇了一阵,谢衡才亲自去拜谒住持老尼姑,表明来意。
  “这里早已没有戚氏长缨,只有我寺的延真大师。”老尼双手合十,“延真大师也早已不见外客,施主请回吧。”
  “老朽也不愿扰了延真大师多年清修,只是此番前来,事关小女折衣的婚事,兹事体大,还望住持师太通融一二。”谢衡也不摆官架子,谦恭求见。
  老尼姑见他言辞恳切,点点头,很久之后才转来。
  “延真大师毕竟尘缘未了,竟同意见施主一面。”
  谢衡素来平静的面上些微地动容,握紧了袖中卷轴,跟随住持进了寺庙后院。
  院里大银杏树下,背手立着一位缁衣光头的中年尼姑,岁月虽在她脸上稍染风霜,但仍能看出她年轻时的明眸善睐,灼灼风华。
  恍惚间,谢衡忆起二十年前初见,刚及笄的戚长缨一身红装,笑得潇洒恣肆,活得随性洒脱。
  二十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君情与妾意,各自流东西。
  谢衡一时无言,踌躇良久,方掣出袖中圣旨:“今日是来告诉你一声,上头传下旨意,要接折衣入宫,册为皇后。”
  戚长缨的目光隔着两丈的距离直射而来,深深看了他一眼,问:“何时行大典?”
  “司天监勘的日子是下月初十。”
  “你这次来便是要亲自带她回去?”
  谢衡点头:“算算日子,这次她在这儿也住得够久了。”
  “若是她不愿入宫呢?”
  “不会。”谢衡似乎胸有成竹,“折衣毕竟是谢家的女儿,这点道理应是懂的。”
  “谢家的女儿。”戚长缨古怪地扯了扯唇角,“莫忘了,她还有个姓戚的娘,戚氏有抄家灭族之罪,若被有心人捅出来,难保不迁延你个欺君罔上之罪。”
  “延真大师此言差矣。”谢衡敛下目光,“折衣的娘亲一直以来就是向氏。”
  一阵风吹来,扬起缁衣广袖,银杏树的阴影里,戚长缨默立许久,而后略微欠身,朝谢衡作了个俗家福礼,笑靥微展:“如此便好,如此,也省了我不少忧虑。兰均。”
  谢衡浑身一颤,哑声道:“你说。”
  “折衣是我俩唯一的女儿。”戚长缨罕见地放低了身段,软声道,“一入宫门深似海,我苟活一世,别无所求,惟愿你能护她周全。”
  谢衡的喉咙里瞬间仿佛涌入黏厚的泥浆,半晌方讷讷允诺:“放心。”
  寂静的禅房,青灯古佛,黑幔沉沉。
  木鱼声戛然而止,戚长缨阖起的双目微睁,清雅的面上现出悲悯:“都收拾好了?”
  黑幔后悄无声息地转出一袭白衣,幂篱遮盖了他的脸庞,但遮不住他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清雅低沉的嗓音——
  “你实在不必求他。”
  “我知道,求了也未必有用。”戚长缨从蒲团上起身,转身走来,替如今身量已远高过她的少年整理衣襟,目带慈怜,“可或许呢,虎毒还不食子,或许姓谢的还有一丝良心未泯。谁又算得准,这丝良心有朝一日未必不能救你一命?”
  幂篱下发出一声轻嗤:“有朝一日他若发现真相,恐怕只欲杀我而后快。”
  “那你就莫要教他发现。”戚长缨眼神转冷,“我们藏了这么久,好不容易等来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切记小心行事。”
  长风轻啸着透过窗棱,掀起幂篱下的白纱一角,薄削的嘴唇被惨淡的天光照着,锋利而冷肃,几近透明。
  少年深深一揖:“折衣知道。”
  第5章
  皇帝纳后乃国之盛事,太后下诏,令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与太常礼官检详古今六礼,纳采问名,上下官员不敢怠慢,各个都像抽紧了的陀螺,忙得天昏地暗,总算在正日子到来之前将一切相关事宜安排妥当。
  景熙六年二月末,帝御文德殿,先册谢氏为后。
  景熙六年春三月,初十,帝后大婚,奏鼓乐,鸣礼炮,典章弥盛,普天同庆。
  是日,皇后服青罗褘衣,戴九龙四凤冠,以纨扇遮面,乘坐饰以龙檐凤纹的重翟车出谢府,卤簿、嫁妆、仪仗绵延数里,城中百姓夹道欢呼,争相亲睹,热闹非凡。
  至中门,百官、宗室身穿朝服,于宣德门外列队班迎。
  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降坐礼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