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岑辗位于殿中,见无人发言,遂看了一眼他在朝笏所记之事,正欲上奏,便听皇上开口问话。
“孔琦,锦衣卫对从越州押回的前朝余孽审问得如何了?”谢元叡看向位于左侧的锦衣卫指挥使孔琦。
孔琦闻声抱手躬身,说:“回皇上,反贼在诏狱中仍不招认背后指使者为何人,咬定自己是去越州行商的。”
反贼?怎么成了反贼?岑辗低喃,陆先生何时说过要反?正疑惑着,便听到身旁官员低语。
“李大人你听说了吗?陆渊渟在诏狱里被拷打三轮,命都快没了。”
“此事当真?”
“我是听太医院的人说的,现在陆渊渟就靠太医吊着最后一口气,应该不会有假!”
“这……”李大人叹惋,可又不敢为陆渊渟说话。
十年前的庆都之乱,他至今不敢忘却。当年皇上登基后,凡有声援前朝者,统统押至午门斩首。
他们虽感镇国将军府忠良,可那都是前朝旧事了,现在替陆渊渟说话,不仅讨不到好处,很可能还会没命的。
岑辗观察着周遭大臣们的反应,只觉得手脚发凉,没来由地替陆先生和镇国将军府感到不值和无奈。
若非镇国将军和骠骑将军率兵守卫边防,大齐早就被周边诸国瓜分了。
十年前两位将军至死都在捍卫皇城,他们效忠的不是皇室,而是这整个大齐啊!
如此忠良之辈,而今却成了朝臣口中的“反贼”?
就因是前朝旧事,曾经偌大的镇国将军府仅剩陆渊渟一人,就能将那些将士用自身血肉立下的所有功绩全部抹灭了吗?
如今敌国虎视眈眈,朝廷仍在重文轻武,若有朝一日战乱再起,朝中能领兵杀敌的大将屈指可数,届时朝廷当如何自处?
所有人都以为现世比前朝安稳,放在从前岑辗也会这么觉得,可在越州走了一遭,他终于看明白了,不管眼前的花开得多艳丽,大齐的根已经烂了。
“行商?”谢元叡复述这一词,随后拿起案上的奏疏,说,“河道总督衙门前日送来的奏疏,朕看了,内阁也看过了?”
柳浦和出列,说:“禀皇上,内阁看过了。杨文晖已查明河堤坍塌一事乃当地商会滥竽充数导致,官府在派兵围捕时,发现有人与商会暗中勾结,便按兵不动,直至捉拿幕后之人,运河才得以顺利重建。幕后反贼便是前朝镇国将军之子,陆渊渟。”
谢元叡点了点头,审视着柳浦和,紧接着问:“内阁如何认为?”
柳浦和见皇上正盯着他,便明白这八成是有试探之意。
太子意图掣肘敬王在朝中的势力,这才派出蒋济钢制衡杨文晖在运河工事上的地位,未料到蒋济钢会私自做主从中贪墨。
为了保住太子的名声,蒋济钢这人他必须得保,可要是直接撇开杨文晖,恐怕会适得其反。
既要保住蒋济钢,又要带上杨文晖,还不能让皇上失利,为今之计,只能取中。
柳浦和遂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杨大人和蒋大人的确捉拿反贼有功,但在运河工事上仍有失察之责。通商口岸将设,关系重大,此二人有失职之前,并非良选。”
眼下需将杨文晖和蒋济钢从建越调回庆都,只有他们彻底从运河之事抽身,太子威严才不会受到影响。
兵部尚书宗翰明紧蹙眉头,蒋济钢是从兵部调出的人手,越州巡抚庾鸿哲又曾是他的下属,他虽无心掺和夺嫡纷乱,但眼下湑河工事与兵部扯不开关系,比必须出面表明立场。
想着,宗翰明出列说道:“皇上,杨大人和蒋大人是带回前朝余孽不假,可为了抓一个前朝余孽,让湑河沿岸那么多百姓遭难,臣不认为此事可将功补过,望皇上严查!”
刑部尚书张英奕闻言,也附和:“微臣赞同宗尚书所言,望圣上严查!”
工部尚书鞠成尧面色一沉,瞥见敬王殿下颜色,遂顺势说道:“为官失查,此乃重责。微臣恳请皇上下令,将此二人押送回都,听候发落,由吏部择优,接管运河修筑后事。”
岑辗静观眼前局势,看来太子和敬王想先将杨文晖和蒋济钢调回庆都,眼下运河祸事全都抛到了陆先生和几大商会老板的头上,即使朝廷要追查杨文晖和蒋济钢,两人也罪不至死。
如此一来,便将此事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
谢元叡不作答复,而是看向了殿中正低着头的大理寺少卿,问:“岑少卿,朕任命你为运河司法官,纠察运河河岸坍塌一事,结果如何了?”
柳浦和立即意识到不对,在心中暗道不好,看来蒋济钢是保不住了!
敬王谢承昶眼帘微垂,看似心绪平稳,可他紧攥着朝笏的手微颤,目光暗示鞠成尧退下,之后不必再说话了。
岑辗大步出列,双手紧握朝笏上前,于殿中伏地跪拜,高声道:“臣,大理寺少卿岑铭毅,今日死谏,检举建越两州多名官员参与贪墨大案!”
此案涉事官员颇多,品阶都在他之上。今日检举后,他将成为众矢之的,说不定哪天就会横尸街头。
他只是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得知真相后可以为了保命选择隐瞒。可他不愿看着大齐逐渐落败,不想再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不想辜负陆先生对他的嘱托。
即使今日他注定走不出这宣德殿,也要将建越两州的见闻公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