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我们最爱听了!”
车上的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道:“不仅是新疆啊,现在全国各地日新月异,咱们中国人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自豪啊!”“我这t恤用的还是新疆棉呢!”“爱国永不过时!”
“国家有你们这些年轻人才有希望,”吴亮笑着道。
也不知道为什么,谈起这个话题,就将车上所有人的心都凝聚到了一起,仿佛天南地北的人都没有了隔阂。
梁墨渊笑了笑,悄悄将提前准备好的零食,放到口袋上方。只见两只白皙小手伸了出来,抓住果干,又快速地躲了回去。
被这一幕逗得差点笑出声,梁墨渊忽听车上有人喊道:“那是什么?马鹿吗?”
由于距离太远,梁墨渊看不太清,但观察了一会儿,他确定道:“不是马鹿。一般马鹿很少出现在海拔这么低的地方。”
“梁总的知识储备很丰富嘛,”吴亮笑道:“那确实不是马鹿。不过马鹿虽然大多在高山草甸带活动,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去年冬天,我们曾经观测到有几只雄鹿出现在了高山草甸与雪岭云杉天然林衔接地带。”
梁墨渊问道:“它们是因为缺少食物吗?”
吴亮提到这里,脸上带了一丝骄傲,“这说明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恢复,适合他们生存的区域在不断扩大。”
“那真是太好了,”肖秘书从后排伸出个脑袋,问道:“那外面那群动物是什么?”
“是鹅喉羚。”
梁墨渊记起了关于鹅喉羚的相关知识。它们之所以被称为“鹅喉羚”,是因为在每年的发情季节,雄性鹅喉羚的喉部和颈部特别膨大,状如鹅喉。它还有另一个名字——“长尾黄羊”。
“其实马鹿和鹅喉羚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它们的体型大小不同,角也长的不一样。”
吴亮不知道从哪儿拿出一个望远镜递给梁墨渊,“你再看看。”
梁墨渊接过望远镜,对着远处十几只的族群望去,片刻后道:“确实是鹅喉羚。”
鹅喉羚的胸部、四肢和腹部都是白色的,马鹿则没有这个特征。而且,鹅喉羚的角像一轮弯月,不像马鹿那般有很多分叉,且向上生长。
“好了,前面就是我们的管理站了。现在进入保护区从事探险、科考,都事先必须经过我们管理者批准。放心,所以你们还要先跟我去办个手续。”
“好,”梁墨渊应道。
来了这里,他们当然要按章办事才行。
“来来来,介绍给你们认识一下,”吴亮带两个年轻小伙子过来,“张理和宋锦,都是这儿的护林员。你们今天要去的林区,是他们俩负责区域,就由他们带队了。”
“你们叫我小张就行,”张理看起来是性格比较自来熟的。
肖秘书也介绍道:“这是我们梁总。”
张理对着梁墨渊看了又看,梁墨渊有些莫名,“怎么了?”
张理摸了摸后脑勺,憨笑道:“您看着有点眼熟,是不是d站的科普博主玄采大大啊?”
梁墨渊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碰到粉丝,大大方方地承认道:“对,是我。”
“我可是您的老粉,关注一年多了,每期的视频都没落下。”张理眼睛一亮,连忙把自己的d站账号翻出来给梁墨渊看。
梁墨渊对他的昵称还真是有点眼熟,主动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开玩笑道:“那要合个影吗?”
张理惊喜道:“那太好了!”
说着掏出了手机和梁墨渊合了影,他看了眼拍完的照片,道;“您本人比视频里还帅。”
梁墨渊好笑地摇摇头,这彩虹屁吹得他都不知道怎么接了。
另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宋锦是个沉默寡言的,但吴亮告诉梁墨渊,他平时负责红外相机的维护和保养,所以对林区内红外相机的分布点知道的最清楚。
梁墨渊和他交谈了几句,从宋锦这里得知,在当初在布设位点时,主要考虑了四个方面:一是动物的活动范围,比如兽道、粪便、食物等;二是地形要平坦开阔,不容易被遮挡;三是要避免阳光直射镜头;四是有遮挡物,不容易被损坏。
宋锦说话非常有条理,“我当时还没来这边上班,但是听说当初安装设备就花费了20多天。每个位点的间距在300m以上,每到3~6个月会对所有相机进行一次维护。”
此时几人已经换上了徒步的装备,梁墨渊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一边走一边问:“你们维护的内容都包括什么?”
“更换内存卡、检查相机的电量和工作状态等等,”宋锦提醒众人注意脚下的路,然后道:“由于当初设下的位点比较多,维护一次就要十多天。”
梁墨渊之所以问的这么详细,是因为一般适合布设红外相机的地方,也会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布置无线传感网络的监测节点。这样可以省了他们不少事。
在前开路的张理也道:“每回锦哥把内存卡拿回来,就是我们痛苦的开始。”
肖秘书好奇道:“为什么?”
“我们要先除去未拍摄到动物或者识别不清的照片,剩下的还得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这可是个大工程。”
宋锦瞥了他一眼,直言不讳道:“你要是能把那几个名录和手册里的内容都好好熟悉熟悉,也不至于效率这么慢。”
张理被骂也不生气,嬉皮笑脸道:“是是是,这不是跟着锦哥学着呢嘛!”
<a href="https:///zuozhe/p9n.html" title="远游的鱼"target="_blank">远游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