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但是这一对外招募,你的工作量可就大没边儿了。”丁宣这么说他。
  覃冶只说:“总要给新人机会。”而且他不想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凑合出来的。
  “这备案来的正好,我们回去就开始忙面试。”挂了电话,覃冶这么跟正在核对行程的谢白榆说,“这几天就陪你玩,不操心别的。”
  “招募搞这么多,那你内定我算怎么回事呢?”谢白榆这话,一半玩笑,一半也是真的担心。
  他很久没唱过歌,他没演过一部剧,他甚至没有系统学过任何表演相关的课程。
  他有的只有覃冶一句笃定合适。
  他凭什么演这个角色?
  谢白榆仿佛能看到以后会到来的这些言论。
  “你不是面试过了吗。”覃冶神色认真。
  他在说那些谢白榆单独唱给他听的歌。听过以后,他比这个剧本刚写出来的时候还要确信这件事。
  旺生身上那股从山间田野跑出来的劲儿,就得越自然越纯粹也好。这个角色不怕青涩,反而不要学院派的痕迹。
  “但是......”
  覃冶没等出他这个但是的内容,自己又接着往下说,“其实现在定下来的演员不是一个,是两个。”
  “两个?”谢白榆没听他提过,问,“还有谁啊?”
  “程肃齐。”
  谢白榆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两秒,但又了然。他甚至能猜到程肃齐要演哪个角色。
  那个跟旺生同样出身,却不同命运的亲哥哥旺康,后来他被养父母改名叫康知。
  覃冶说的没错,他只是要符合角色的人来演。
  “不过他工资可不低的。”谢白榆这段时间一直在帮衬,也清楚覃冶那边的成本在哪儿。
  “他自己降了。”覃冶笑着说。
  程肃齐自己对原创本子感兴趣,他经济方那边也希望他调整赛道,所以算下来还是他主动找的覃冶。
  “我也想演点更有意义的剧。”程肃齐这么说。
  “我这剧有意义吗。”覃冶不是反问的语气,“我自己都不确定了。”
  他又说:“而且这剧还不一定能不能上。”
  “你这剧能上,不能上,都有它的意义。不是吗?”
  谢白榆听到这儿突然笑了。
  “想到了我们之前一个两个自降工资去小半的事儿。”
  他现在有时候会被覃冶带出一点儿化音来。
  “还真是。”
  兜兜转转的,还是熟悉的那些人,这次想造一个新的梦。
  这个行业这几年突然冒出一家听都没听过的公司,宣一部新剧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儿。
  所以这次演员招募本来也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但是丁宣一在朋友圈转发,大家也就知道了这就是之前传闻覃冶要自己做的那部剧。
  再有几个“业内人士”出来透露点儿消息,对这部剧的凑热闹讨论就又到了要开楼的程度。
  [有老师分析演员招募上的角色介绍吗,看了这剧的名字很容易有一些猜想。]
  [我怀疑我跟楼主是同样的想法。]
  [看剧名和这个演员表排序都觉得“妈妈”是最核心的角色,但是这个人物没有名字就很好品。]
  [一开始我以为这剧是讲重男轻女陋习的,但是看到两个儿子又觉得不对。]
  [如果真是我想的那个剧情,只能说这剧过审辛苦了。]
  ......
  “他们都在说你剧名起得好。”谢白榆跟覃冶说。
  覃冶慢慢点了下头。这名字是他争取下来的。最早送审的时候对面说这名字大概率也要改,后来这个“大概率”终究是让了步。
  《她说翻过这座山》。
  她短暂的一生都在重复这句话。
  十六岁,爹做主给她相了亲,人家问她嫁到哪里去,她说在对面的村子,也就翻过这座山,卖了她能给家里换来彩礼三百三。
  二十岁,她的大儿子被丈夫过继给亲戚,没有手续,不讲情,血缘比不过大城市送来的三万零三千。
  小儿子还是说不清楚话的年纪,问哥哥去了哪里,她说哥哥走出了这座大山,去过好日子。
  二十五岁,小儿子读小学,她说要好好读书,有出息才能翻得过这座山,山外是个新世界。
  村里有政策,家里有孩子念书的每个月能领补贴。补贴发到小学毕业,小儿子也就念到小学毕业。丈夫没钱拿了,她的儿子也就再没了书念。
  三十五岁,她不再跟谁提翻过那座山。那年村里来了实践的大学生,带队的老师跟她一般年纪,她不懂什么叫硕士毕业,只知道大山外边来的读书人手比她细,脸比她白,身上是好闻的香味。
  她终于还是又说了那句话,她让学生仔离开这座会吃人的山,走快快地,莫要回头。
  四十岁,涝灾淹了地里的田,她却被一铁锹拍进水里,新伤牵扯出旧病根,她躺在床上跟小儿子说娘想家。
  小儿子说她就在家里,她说是自己的家。她家可近了,就在对面的村子。她有说翻过这座山,翻过眼前的山头,有她要归根的家。
  她没见过,但她就是知道,在山那边的家,娘也在想着她。
  娘也不是这山里的人,是跌进这座山再也没能翻出去过。这些是她后来才想明白,在她冲那群学生喊出那句“快跑”的一刹那。她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在心里算,像娘这样从山外来的人,是不是要值不止三百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