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那年年关,她终于翻过看了四十年的大山。大儿子找回来,带她看了已空荡荡的山那边的家,又带她上了离开山沟的公路,都在她死以后。
  从她困了四十年的大山到大儿子生活的新城市,要花六十块的高速费,和五百块的高铁票。
  但是她这辈子的价值就只有十六岁的那三百三十块钱。
  她说翻过这座山,因为山外有她被送养而生生分别的孩子。
  她说翻过这座山,因为山外有她再回不去的家。
  ......
  “估计真租不到了。”丁宣又一次放下电话,叹口气,“都租出去了。”
  正值暑假,甚至还有好几个学生剧组和下半年要投戏剧节的组都在用排练厅,丁宣把能联系到的全问了一遍,没有一处的空闲时间能完全覆盖他们的需求。
  她看着自己记得图表,抬笔在其中几个字上画了圈:“要么就只能这三个拼,只有这样可以完整覆盖我们预计的排练周期。”
  覃冶思索会儿:“不了,换一次还好,再换太折腾了。”
  三个人一同沉默下来。
  “是不是可以在小半排。”
  “在小半排吧。”
  覃冶和谢白榆两个人异口同声,说完对视一眼,都笑了。
  在小半的剧场里排新剧当然没什么大问题。甚至连先前的面试也是在小半完成的。
  覃冶唯一纠结的点就是每天收拾白板和设备麻烦,现在看来也只能这样。
  “我们跟小半这个缘分啊。”丁宣感叹道。
  “再去跟他们对一下时间,小半演出前和演出后都能排。”覃冶说,“我们把排练call表定下来。”
  “没问题。”
  【作者有话说】
  这章写得我又难受又生气
  就让我这次不那么贴近现实吧,保留一些一次元的特权,比如覃冶想做的这个故事,是真的通过了审核,很成功地呈现在舞台上
  晚安
  第56章 剧本围读
  第一次剧本围读的时候,小半的剧场里是长久的沉默。
  在覃冶的要求和协调下,剧组签下的所有演员和已经确定的工作人员全都到了现场。
  之前不是没各自看过剧本,自己看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但是都不及这所有人围坐一圈,听覃冶把整个故事完完整整剖析一遍带来的震撼强烈。
  实话说,覃冶在剧本里的留白其实不算少。有些是编排设计,也有很多是在一遍遍磨审核的过程中不得不调整的。
  把想表达的内容控制在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长里,还要确保大部分都在被解的范围里还是一件很难的事,覃冶确定自己已经做到了个人的极限,但也还是担心疏漏了哪里的情节。
  为此他专门延长了提问的时间,先围读,再讨论,然后直接在当天接上第一次排练。
  一时并没人打破沉默,覃冶四下看看,一个又一个的表情都很复杂。他把白板从人堆里推出去放到一侧,又坐回自己的椅子上。
  “之前有人读完剧本就来问过我,这里边有多少是真实事件改编......”
  覃冶说这话的时候,下意识往谢白榆坐的方向看了一眼。
  谢白榆的视线一直跟着他在走,于是两个人短暂对视。
  程肃齐坐在旁边,也往这边看过来。
  他们的关系早就不是秘密,大家当然也都知道覃冶就是在说谢白榆。
  这是谢白榆第一次看完全部剧本后问覃冶的问题。
  他能看出来,送养的情节来源于覃冶自己的经历。
  “那其他的呢,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是,都是。”
  不是他经历的,可能也不是具体哪一个人经历的,但又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可能很多次,甚至可能现在还在某座山某个村庄里上演着。
  覃冶听唐兰英讲过很多次。
  唐兰英病得厉害了那段时间,不太能下得了床,一下子被迫闲下来。她就很喜欢躺在床上念叨些什么,消磨病痛,或者是,她也的确在思念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回去的那个地方。
  在唐兰英那些并不烦人的絮絮叨叨里,覃冶知道了村里谁谁娶了个外边买来的女人,谁谁让工地赶回家天天在屋里打老婆撒气,谁谁又生了个女孩让人数落得抬不起头来。
  唐兰英最后会感叹说,因为覃冶有出息,所以她比那些人过得好。
  她跟覃冶说:“阿冶,别听那些碎嘴子瞎说,你命多好,有了你啊,妈才能幸福。”
  唐兰英真的过得幸福吗,覃冶不太敢信,却又不能不信。
  但唐兰英每次在说这话的时候,真的都是笑着的,眼里是一个母亲为孩子骄傲的那种光。
  覃冶嘴角也带上点笑,他慢慢接上前边的话:“我就是那个被送养到大城市长大的孩子。”
  “不过我跟康知还是不一样。是我母亲朝我走来的,我也就得以用最后那段时间弥补遗憾。”他说,“也许她算是翻过了那座山。”
  覃冶就这么几句话带过了自己的过往。
  “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也跟我说想落叶归根,所以我送她回了家乡......”
  “那为什么最后康知把妈妈的骨灰带走了呢?”
  覃冶看着举手提问的女生。
  那是饰演妈妈的演员里最年轻的一个,下半年开学才读研二。
  覃冶从最初接受简历的时候就记住了张贺希这个名字,因为女生在邮件最后写过一句,她是因为妈妈的强大,唯一一个从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手下活下来的女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