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吴延寿面上闪过片刻迟疑。
  半响,他提起茶壶,就着长长的壶嘴就往自己嘴里倒茶,“咕噜咕噜”喝了好大一口,方才接着开口:“我见过。具体来说, 这是我的老师和我一同研制出来的。”
  “不是毒,是药。”
  “什么?!”司若懵了。
  吴延寿叹了口气。
  他刚才身上那种几乎在一瞬之间的好像年轻人一般的锐气,在那口气之后又悉数散尽了,眼底罕见地升起一点倦意:“你们年轻人应该已经不知道了,许多年前——大约是我三四十岁的时候,宁朝也起过一次人麻。”
  “那时人麻比如今更可怕,百姓死伤无数,当年我正当年,同我的师傅一起出去游历,深感百姓不易。师傅决定,一定要研制出一味药来,平息此乱。”
  “事实证明,我们也做到了。”
  司若不解:“可若这是一味解药,又如何会是毒呢?”
  “这药……其实是个意外。”吴延寿正色道,“原本我的师傅是想以另一味药作为这药的药引子的,但那时他太忙太累,把活儿安排给了我,我却没分出来椒青草与另一味药的细微区别,不小心制成了如今这药,发派给了病人,直到他们喝完,我师傅才发现这个问题。”
  “你是知道的,一药之间,药性千差万别……”吴延寿低头,又是一轮长长叹气,“我本以为要出大问题的,可没想到——”
  “没想到那个人好了?”司若接话。
  “是。”吴延寿语气沉重,“他好起来的速度近乎神迹,也因此,师傅查到了药渣的错漏。”
  他目光直直望向远处,似乎在透过什么窥探往事:“一开始我们挺高兴的,我也以为,我要因这个错漏成一带名医。只是没想到,那药开始大规模使用后,出现了问题。”
  “……我究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哪里出了错漏,但却就是找不到,一共就这几味药,会是哪里出了岔子呢?”吴延寿半托着脑袋,目光放空,“我和师傅给了一十八个病患服用此药,都是同一种药,都是患了人麻的重病者。有十四个病患服用这味药后,顺利度过难关,恢复了健康,但剩下四个病患,有三个在服用完这味药后即刻暴毙,有一个我师傅施救了一天一夜,终究也没救回来。之后服药者……皆如此。”
  司若面色也凝重起来:“那就是有两成的人……会被毒死。”
  “是。”吴延寿点头。
  “可,不对。”司若摇头,“此次京城之疫,并非人麻,症状也与您说的不相同。您确定是同一种药吗?”
  吴延寿看向他:“这就是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
  1中药部分全是瞎掰的,请不要相信,和真正的中药一点关系都没有!
  第197章
  吴延寿看着眼前年轻人微怔的目光,长长叹了一口气:“哪怕在疫病区中,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染上人麻的。”
  司若知道吴延寿说的意思。人麻通常会流传于体弱多病的稚童与老人身上,迅速而多发地带走一批人口后,而后才会慢慢地蔓延开来,这也是为何人麻初期并不会受重视的原因。但哪怕十不存一,但还是有那个“一”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司屿庭留下的医书上说,有许多地方最后活下来的,都是年轻精壮的男子——他们不易受病气所害。
  但这与如今的人麻之毒,又有何关系呢?
  面对司若疑惑的眼神,吴延寿并没有卖关子,而是说起自己许多年前亲身经历的另一件事。
  那是吴延寿还追随师父求学,正值青年的年纪,当时无论是医卫司的防治还是民间对各种疫病的重视程度都没有如今完备,他们年轻大夫成长的方式就是走街串巷替各方百姓处不同的疑难杂症。也是像人麻出现的山乡,也是来势汹汹的疫病——只不过这次是天花,几乎屠戮尽了整个村落的人。待吴延寿和他的师傅到村子里的时候,每个村落中近百口人,只余下不过两手之数,且大多奄奄一息。
  更要命的是,他们深居山中,不通外事,因而面对疫病,以为是天神安排,十分抵御外来医者的医治。
  但好在当地地方官是一名年轻尽责的土著,在地方官诚心劝阻下,终于肯接受吴延寿他们的安排,将周围几个村落还活着的百姓都引导一处,分别问药。
  司若皱眉不解:“这与人麻、与今日之人麻有何关系?”他望向吴延寿,“吴老先生,我明白当年之事对你来说并非易提往事,但学生……真的非常需要这一条线索。”
  “咳咳……”吴延寿咳嗽两声,也许是屋门没有合死,风灌进来,将原本暖炉一样的屋子弄凉,他抬抬手,示意司若去生起取暖的丝碳,“你且听我说,莫要心急。”
  司若屏下心神,只得先去将屋子暖和起来。
  拨弄着小巧丝碳,温温热气在热红的火中逐渐升起,司若背后也传来吴延寿缓慢而清晰的声音:
  “你要知道,其实人都是怕死的。”他说,“就算之前那些不愿意信任我们的人也不例外。”
  “有人活过来,有人死去,那么还活着的、尚未染病却目睹了这一切的人,心中自然会有别的念头。他们开始莫名出现在我们的住处附近,然后找我们要药吃——哪怕他们没病,但他们害怕,所以宁愿吃一些没用的药,也务必要求下一个心安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