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帮别人干脏活累活,一个月赚的钱根本买不起一套衣服,何况谁要孩子干活。”姜向北说。
  年纪小,光是这点就能劝退百分之九十,满大街都有人找活,很难能轮到他们。
  做小生意没有手艺没有工具,更是想都别想。
  “贩鱼是可行,但我们哪来本钱?”姜向南指指姜向北,再指指姜成军:“我们仨,谁像是有钱的样子。”
  姜向北说:“咱们不用一来就想着做大买卖,先从小的做起,有了本钱再慢慢做大。”
  姜成军点头。
  姜向北又继续说道:“我们先去黑市找找鱼店,只要找到人收鱼,那咱们还愁什么本钱啊!”
  “你说得对。”姜向南赞同。
  姜成军不懂,在两人看向他时笑了笑:“你们说咋干我就咋干,其他我也不懂。”
  三人很快达成共识。
  接下来姜向北主动把自己“小金库”贡献了出来。
  这个“姜向北”性格大大咧咧,但在花钱问题上意外节俭。
  有进无出形容她最合适不过。
  小到两分,大到一块,整整齐齐地被扎成一小捆,拿出来让姜向南都小小吃了一惊。
  “这是我爷给我的防身钱。”
  穷家富路。姜成军在出门前,家里长辈们凑出十块钱带身上,零零散散也是一大把。
  跟两人相比较,姜向南倒是最少的一个。
  姜成军十元,姜向北十二元,姜向南只有四块。
  “这样吧!我们每人先出六块当本钱,要是不够咱再想办法。”
  姜向北从两人手里拿过钱,只拿了四块回兜里,显然是打算帮哥哥出两块钱。
  “我明天就帮你写作业。”
  感动之下,姜向南承诺道。
  第二天一大早,等爸妈还没起来,兄妹三人就已经摸黑出了门。
  按照姜向南从刘长胜那打听来的位置,几人一路问着找到了所谓的“黑市”
  王家桥。
  其实就是条片卖农家菜的胡同,放眼望过去一水儿全是扁担箩筐排成条,赶早买新鲜菜的人不少。
  几人站在胡同口面面相觑。
  “这要怎么找鱼店?”
  农户给菜上浇水保湿,自行车碾过流下来的水,然后带得整条街都是稀泥。
  先不说稀泥能没过脚背,这人来人往的,几人要上哪找穿黑围裙的接头人。
  “咱们分头找。”
  胡同里四通八达,每个路口都好像有人转过去。
  姜向北选了三条路最宽的,让三人分开往不同方向找。
  最中间那条路最宽,往里走的人最多,姜向北觉着这条路能遇到鱼店的可能性最小。
  好歹是黑市买卖,总不能选择如此明目张胆的地方吧。
  想着,姜向北随意往边上一户开着大门的院子瞧去,目光中黑色一闪而过。
  停下步子往后退了几步。
  果然就见一个年轻小伙儿坐在门廊下翘着二郎腿吊儿郎当地抽着烟。
  许是无聊至极,他仰头小心翼翼地吐出烟圈,嘴高高嘟起,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
  就在这时,有人走到他面前说:“大黑河。”
  那人背着背篓,还能看到盖着破布的背篓边露出条银色鱼尾巴。
  就是这了……
  围裙青年放下脚,站起来掀开破布,冲他挑起大拇指朝后一指:“后院第三间。”
  背篓男人走进去,青年继续坐下吐烟圈。
  姜向北折返回胡同口,在那等了十来分钟,姜向南和姜成军纷纷摇了摇头。
  “我找到了!”
  最热闹一条胡同,最显眼的出现在那。
  姜向北几人到门口时,年青人还在专注地吐着烟圈,噘着嘴不时弹一下脸颊。
  他们硬是等到青年成功了一次,这才开口。
  “大黑河。”
  冷不丁的,吓得年青人被一口烟呛得狂咳不止。
  一阵惊天动地的咳嗽声中,青年眼泪汪汪地抹了好几把脸,还是没看清楚面前站着的三人其实就是半大孩子。
  反正三人空手而来又不是卖鱼的,所以随便往后一指。
  “后院第二间。”
  三人默不作声就走。
  青年人扯起衣摆擦眼泪,又连喝几口水,才终于喘平了气。
  再往后看,哪还看得到姜向北三人的身影。
  院子很小,只有两间正房,到处都堆满了杂物,只留下个堪堪能让一人通过的路。
  青年所说的后院,其实就是正房背后,用木板子搭建起来的几间棚子。
  第一间是灶房,第二间用木板子遮挡住大半,只开了扇小门,而门外此时正站着个人在那等待。
  明显的鱼腥味飘来……
  “四斤半,一块一毛二分,算你一块一。”
  姜向南看了眼姜向北,两人默契地排到男人背后。
  “哥你看那里。”
  很快,姜向北就注意到刚才进来的背篓男人正从第三间棚子出来。
  男人小心翼翼地用手抚平掌心皱巴巴的钞票,随即小心把钱塞到衣服内兜里。
  “那边。”姜向北说。
  细碎的轰鸣声从第三间屋里传出,姜向北刚探头进去,里面忙着记录的人脑袋都没抬就下意识问。
  “有多少鱼?”
  姜向南清了清嗓子,走进屋里。
  “同志你好,我想打听一下,在你这儿卖鱼多少钱一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