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女人身后的两个年轻人穿着同样洋气,是那种一眼就能在人堆里敲出来的出挑。
一家子都好像从外国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
“是你!”
落后两步提着皮箱子的年轻姑娘忽然指着姜向北叫。
姜向北定睛一看,还真立刻就想起来了是谁。
“是你们?”
两个年轻人正是用张大团结帮姜向北几人开启了面包事业的“大主顾”
忙着感谢的贺铭仁转身,脸上厚厚一层应该是热出来的汗水。
“你们认识?”
对于姜向北,贺兰的记忆可谓是相当深刻,那篮子面包从头到尾见证了他们家从高处摔下的全部历程。
从贺铭仁被调查到免去职位,牛角面包也从金黄香气迷人到发霉恶臭。
以后只要一想到面包,准能想起那段天塌下来的日子。
“就是以前买过一次面包。”贺兰只是含含糊糊地带过。
“买面包,什么面包?”贺铭仁显然早已不记得,这些天焦头烂额的事多不胜数,谁还记得因十元钱面包而大发雷霆的事。
“没什么。”
贺兰赶忙岔过话头,冲姜向北随便点了点头后跟上父母。
身后的贺山冲姜向北笑笑,小声道:“又见面了。”
比起贺铭仁夫妇至少面上还保留着的得体,贺兰姐弟俩就糟糕多了。
衣裙皱巴巴的好像很多天没洗,皮鞋上全是泥,整个人都没什么精气神。
贺铭仁笑着一一跟院里的人都打过招呼,而后才带着歉意说先回家收拾东西。
冯家的三间屋子如今正式改姓了贺。
等贺家人全部进入屋子,司文兰连忙来问姜向北跟那对姐弟怎么认识。
等了解完情况后使劲敲了下姜向北脑袋。
“夏彩霞跟她妈说才赚了几毛钱,怎么到你这就是大团结。”
还好刘春芳没在,要不肯定连夜把夏彩霞从老家拖回来打一顿。
姜向北讪笑。
“爸,居委会叫你去干啥?”姜半早迫不及待地好奇追问起来。
“把他们的户口迁到三水胡同。”
姜爱国掏出烟杆子磕了磕,不点燃就那么叼在嘴里,接下来的话故意压低了声音。
“我听马主任说这家男人以前可是当大官的,好像被连累免了职……”
其中那些复杂的弯弯绕绕普通百姓没必要懂,马主任的意思就是贺铭仁虽然被罢了官,但并没有做什么犯法的事,只是被牵连。
不过免去原职务调到盘湖区当个一级科员,这辈子的政途也算到头了。
职务免除,自然没有资格再住市政家属院,加上交完罚款,只能在附近找价格相对便宜的大杂院。
“马主任说,当初吴主任花一千元买下这三间屋子,转手就卖了一千五。”
姜爱国也没想到会从别人口中辗转发现阻止他们要赔偿的“幕后”人。
随着贺家人走进屋子,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蒋丽走过留下的香味。
直到姜家厨房后边浓郁的面包香气飘散开来,这股子味道才被全部盖了过去。
***
“奶奶,咱们没走错吧?”
三水胡同口,高个青年抬头看向石牌坊上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有些不确定地问。
那几几个字怎么看也不像是三水。
“怎么瞧着就跟脚写的一样。”
“平时让你多看点书不看,别堵在这丢人。”王爷爷没好气地瞪了眼大孙子王钊:“人家那是草书,是书法你懂个屁。”
王钊不敢吭声,老老实实退后一步。
郑奶奶笑着拍了下王钊的后背:“好的没学,竟学你爸没文化那点了。”
老二王立笑得幸灾乐祸,光拿眼睛瞟吃瘪的大哥。
“……”
“老政委。”
远远的,姜爱国带着刘小六迎了上来。
“这三水胡同确实大,四通八达到处都是路,要是走进来没人带路,一准迷路。”王爷爷笑。
姜爱国也跟着笑了起来:“我当年也熟悉好几年。”
“王钊,王立,还不快叫人!”
孙子文盲那只能在家里说,老友面前当然不能要卯着劲儿地夸自家孩子。
“老大在四建局上班,老二在部队家属院那边上高中,成绩还算不错。”
“你家老二也读高中?我家向南也读的高中。”
两人互看一眼,而后都是相视一笑。
就小六爷爷一个人插不进话来,苦闷地念叨着远在望和的外孙女。
一群人还没走进院门,王立就突然嗅到了空气里飘来的香味。
除了辣椒呛人,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香味夹杂在其中。
“好香。”王立陶醉地深吸一口。
“一天天的竟知道吃,也不瞅瞅自己脸。”
报仇不隔夜,抓着机会王钊当场就报了。
王立正值那什么青春期还是青年期来着,额头长的全是痘,一吃辣就开始脸就红得像猴屁股。
就算现在吃中药痘消了,那一个个坑还是留在了脸上。
王钊就是专戳王立痛处。
“脸上坑再多也比你文盲强。”王立反唇相讥。
“你看……”王爷爷对自己两个孙子颇为无奈:“每回见面不是吵就是吵,都能娶媳妇的人了还没个正行。”
“正好让我家王钊跟向南好好学学,当哥的要怎么对弟弟妹妹。”郑奶奶摇头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