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铜锣敲响,干活儿的人纷纷停下手上的动作。
  邬常安嗓门亮,他代陵长大人高声喊:“分钱了,每家每户派个人过来领银子。”
  “咋又要分钱?哪来的钱?两个月前不是才分过?”雪娘疑惑,“姜妹子,你晓得吧?”
  姜红玉点头,“卖粉条剩的,还有中秋节各个陵来赶大集,卖陶器攒的银子。”
  另一边,邬常安正在高声告知这两笔钱的来源。
  “一共八百八十二两银子,陵里共四十七户陵户,每户分得十八两银子,余下的三十六两不够分,暂存账上。”陶椿拎个板凳坐下,她一手拿秤,一手抓银角子放秤盘上,交代说:“排好队,一家一个人,不能多领。”
  “娘,我去排队行不行?”小核桃问。
  “行。”姜红玉看没她的事,她坐下继续剁番薯。眼下肚子一日比一日重,她做不来下粉条的活儿,但也没在家闲着,她带着小核桃来演武场干活儿,一个剁番薯,一个剥花生。
  其他的小孩见小核桃跑去排队,他们也兴冲冲过去,年婶子推了下孙子,说:“平儿,你去排队替咱家领银子,你爹你叔你婶都不在家,这个活儿是你的。”
  胡平儿踟蹰一下,年婶子又推一下,他咧着嘴跑去排队。
  轮到小核桃,她攥着衣摆一兜,似模似样地说:“陵长大人,银子给我,我兜着。”
  十八两银角子从秤盘里倒进衣摆里,陶椿屈指在她露出的肚皮上敲一敲。
  后面排队的小孩见状,齐齐攥着衣摆往胸口扯,一个个都露出圆鼓鼓的肚皮让她敲。
  大半个时辰后,八百四十六两银子发完了,陶椿揉了揉弹得发麻的手指,召集陵里的管事开会,她交代她要进山住些日子,陵里的事交给他们负责打理。
  事情交代下去,晌午吃过饭,陶椿和邬常安带着行囊和食粮,牵着刀疤脸进山了。这趟进山,二人从养牲畜的山上翻过,顺便看一下山上养的牲口。快要靠近断头峰时,二人碰上胡青峰牵着两只黑羊,两只羊拴在树上,他爬在树上。
  “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有野猪蹿这儿来了。”胡青峰从树上蹦下来。
  “你咋在这儿?”邬常安问,“羊跑了?你找到这儿来了?”
  “还不是你养的那只花斑狗,就是老陶匠留下的那只,连着半个月它都在这座山里撒野,昨儿它撵野兔冲散了羊群,这两只蠢羊跟它跑了,我今儿在山上找了一天才找到。”胡青峰没好气地说。
  “这会儿回去要走夜路,你随我们去制陶的山谷住一夜,明儿再牵着羊回去。”陶椿说。
  “我也是这样打算的。”胡青峰解开羊绳,拽着两只蠢羊跟上去,“你俩这时候咋过来了?陵里正忙。”
  “杜管事叫我过来凿个石碾子。”邬常安说。
  走上断头峰,绕到峰底时又遇上杜瘸子和李老头,这二人抄的近路,但因一老一瘸,脚程慢。
  还没走进山谷,花斑狗屁颠屁颠迎上来,它高兴得乱蹦,一个劲往邬常安和陶椿身上扑。
  花大嫂听到动静从木棚里出来,陶椿跟她交谈片刻,安排她明天跟胡青峰一起回陵跟家人团聚几天,制陶的事有她盯着。
  ……
  十天后,一个比陵里石槽还深的石碾子完工,邬常安和陶椿回去一趟,换杜星带着四个膀大腰圆的陵户挑来二千零三斤花生米进山榨油。
  陶椿不在陵里的这十天,安王陵送四千斤番薯和一千三百三十斤花生前来换粉条。安王陵和后妃陵送来的花生合计三千三百三十斤,由于今年天干,花生欠收,花生米长得不够饱满,去掉壳后,三千三百三十斤花生就剥出二千零三斤的仁。
  回陵的当天已是九月十四,陶椿和邬常安正午时走下山,又遇到胡青峰赶着一群大青牛往山上去。
  “来几个陵了?”陶椿问,“送盐俸的录事官来了吗?”
  “来了,早来了,前天晚上到的,跟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定远侯陵的陵户。对了,山陵使也来了,是昨晚到的。”胡青峰抹一把汗,他今天半天就没歇过,一直山上山下地来回跑,腿都要跑细了。他掰着手指头盘算一下,说:“已经来了九个陵还是十个陵,个个都赶一大群牛驮来几千斤番薯和花生急着换粉条。陶陵长,你们赶紧下去帮忙,我也上山了,这群牛送上去,我要回家吃饭。”
  “棉花棉花,今年的新棉花,又蓬松又暖和……呦!陶陵长!我们又见面了啊,你托我在长安买的衣裳都送到你家里了。”万录事带着二十来个小卒在演武场高声吆喝,银子勾人,勾得他们像极了商人,身上压根没有官架子。
  陶椿道一句谢,问:“今年棉花啥价?”
  万录事苦下脸,他比出三个手指,说:“一两银子三斤棉絮,便宜吧?”
  “比往年便宜一半?”陶椿问,她玩笑道:“你们可算长良心了,往后一直是这个价?”
  万录事叹气,他无奈地抱怨:“你们山陵使够狠的,我到这儿来了才听说他给抚疆公主陵搞来一张弹棉被的方子,逼得我们不得不亏本卖啊。不降价的话,明年你们山里该自己种棉花自己卖棉絮了。”
  陶椿哪会相信亏本一说,只不过是少赚点罢了,她摆手说:“是该便宜点,山陵使在我们陵开个集市,给你们省下多少事,省下的时间够你们在山里山外跑个来回。往后你们多来山里卖货,多跑几趟,你们不少赚。不说了,你们来生意了,我先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