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市井生活日常> 市井生活日常 第146节

市井生活日常 第146节

  二丫说李丰收对她好,可许娘子依旧不愿意,她没点头,且不说二丫小,李丰收大她五岁,就说当时崔家的家世,李丰收完全是高攀了
  二丫的亲事完全可以往上够一够的,刘婶儿家的芸芸嫁来崔家,二丫怎么能嫁一个无父无母一穷二白的人。
  再说了,李丰收就是铺子的伙计,就算管送包子劈柴挑水看六丫,可过日子不只看这些的。
  许娘子是过过苦日子的,知道苦日子难熬,自己吃不上孩子还张口等着的日子她再不想过,更不想让女儿也这样。
  还有,许娘子还担心李丰收有别的心思,崔家有铺子,那时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二丫在老铺子里,铺子也是她管事,万一李丰收惦记崔家的家产怎么办。
  李丰收这些年花在二丫身上的钱可以还回去,许娘子不能因为这些就把女儿夹过去。
  把东西算了算,数了二十两银子放荷包里,许娘子找了李丰收一次。
  说不想女儿跟着他受苦,二丫虽然动心,可性子柔和,大事上肯定听许娘子的,便也跟李丰收说清楚了。
  二丫是伤心了几日,人也瘦了,可为了女儿以后,许娘子愿意做这个棒打鸳鸯的人。
  再说这事传出去也不好听,是她考虑不周了,可那会儿二丫十一岁,年岁也小,想着李丰收干活麻溜啥都能干,却没考虑过这方面。
  李丰收没要钱,主动辞了铺子的活,和许娘子说要去远一点的地方试试,若他能让二丫过上好日子,那请许娘子再考虑他,若是不成,他也不再打扰。
  然后他就南下闯荡做生意去了。
  许娘子只当这是年轻气盛说的话,也没往心里去,谁知道李丰收什么时候回来,难不成还让二丫等着他?
  可两个月后许娘子又收到一笔银子,再后来不时有人往家里寄钱,陆陆续续的,许娘子这才猜是李丰收。
  每回赚了钱李丰收都把大头寄给许娘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既然他能证明,许娘子也就点头了。
  不过直到后头二人亲事定下,崔如英才知道。
  她当时还以为李丰收不想干了,直接回家去了呢,怪不得那时二丫为他说好话。
  但崔如英不知道李丰收做生意赚钱了,定亲的时候她还问许娘子,李丰收是人好不假,可家世不好,他穷呀,让二丫嫁过去那不是把二丫往火坑推吗,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话难道没听过吗。
  谁知道这些许娘子早就考虑好了,她和崔如英说,这两年李丰收断断续续寄了三百多两银子,还愿意入赘,既然二丫也愿意,她这个做娘的还能说什么呢。
  而且两个女儿并不一样,说到底家里这几年赚的钱、做的生意都是崔如英带来的,要是没崔如英,也没这样的日子。
  崔如英嘴巴好使说话好听处事圆滑,在哪儿都吃得开。而二丫的性子虽不像从前那般软得跟面团似的,可依旧文静柔和。
  真要高嫁,没准儿到婆家还受欺负,到时娘家什么都不知道,想给做主都没办法,那还不如嫁给李丰收呢。
  李丰收的确家里没人,可这样也不用担心怎么跟婆婆相处,如今他也能赚钱,对二丫也好,有许娘子和崔大山盯着,出不了岔子。
  至于外人说什么有儿子还招赘,许娘子不怕人说。
  崔如英那会儿年纪小,也管不了这么多,不过她也能盯着,不怕李丰收欺负她二姐。
  因为是招赘,两人如今也在家里住着,多是白日出门干活,晚上才回来,相处得少矛盾口角就少。
  还是那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有钱了矛盾自然少了。
  崔大郎十六成亲,二丫十五岁成亲,在这个时代算是正常,不过崔如英没想过自己太早嫁人,从没考虑过这些。
  偶尔陆云蓁问她想嫁什么样的如意郎君,她也就当玩笑听了。
  今儿和楚玉珠喝完茶,崔如英就回家了。
  楚玉珠今儿和她抱怨,她娘比她幼时还娇纵过分,那会儿发现她能做生意看账本,就慢慢把家里的生意交给她管了,哎,嘴上夸她夸得可好听了,等楚玉珠发觉不对,孙惠茹已经每日赖床不起,万事不管喊都喊不起来了。
  着实令人讨厌。
  崔如英听完哈哈大笑,这五年来玉珠也变了不少,从当初那个小娘子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女郎君了。
  至于自己,崔如英坐在妆台照着铜镜,她把头上首饰拆了挽了个简单发髻,又换了身轻便衣裳。
  她觉得自己倒是没什么变化,大抵是日日看,所以不觉有不同之处。
  非要说,那就是荷包更鼓了,田契地契更厚实了。
  这都过去五年,哪怕她没做别的生意,有酥饴斋和小火炉和烹鸡酌酒顶着,每个月就能到手四五百两银子,五年下来也有两万七千多两了。
  刨除开销,那还是小钱,依旧还有两万七千两。
  这些钱自然是拿来买田置地,她如今在城东有两间铺子,城西也有一间,庄子三处宅子两处,还在江南置了些田。
  这些钱若都是五年前赚的大抵还能买更多,不过随着日子一日一日地过,钱也变得不值钱了,以前三千两买八十多亩的庄子,现在只能买五十多亩,所以只能买到这些。
  不过这些东西与普通人而言,已是大笔财富了。崔如英都觉得,哪怕自己日后不成亲,日子照样好过。但这话她可不敢和许娘子说,说了肯定会挨骂的。
  如今生意并不是很好做,五年功夫,足够别的铺子做出差不多的东西来了。
  酥饴斋前两年生意是挺好,可日子久了五香斋也能做出好吃的蛋黄酥和蛋黄莲蓉月饼了,其他铺子也有,酥饴斋只能赚些小钱。
  家里的包子铺也是如此,酱肉包的馅儿和其他馅儿并非那么难做,别人做出差不多的,一旦卖的价钱比崔家低,对崔记包子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
  尽管有老顾客还来,可赚的钱依旧是少了。
  不过李丰收已经琢磨着让二丫去别处做生意了,路是死的人是活的,还能被路堵死。
  但包子铺的事儿崔如英就不管了,二丫是招赘的,日后分家,大约也是均分。
  四郎今年十岁五郎八岁,离成家立业还早呢,六丫那就更小了,也不着急的。
  不过这两年花梨坊的生意不错,也算起来了,崔如英后来也没再开别的铺子,专心经营烹鸡酌酒,时间更多花在了出去游玩上,别提多快活了。
  崔如英又去书桌前坐下看书,这几年来,她的书也越来越多了,看了一会儿六丫哒哒跑过来了,“三姐三姐,你看我这花绳翻得好不好看。”
  六丫头上戴了两朵珠花,衣服也是好料子,二丫给做的,上面绣了几朵迎春花,正和春日意境,看着可好看了。
  她自小没吃过苦,性子天真浪漫乖巧懂事,在家里和二丫崔如英最亲近。
  二丫是因为总给她做衣裳,亲近崔如英大概是因为许娘子总念叨,你三姐对你可好了,总给你带吃食回来,总给你买东西。
  听得多了就记在心里了,不过这些也是实话。
  崔如英夸道:“这也太好看啦,如华可真厉害,你看你三姐就不会,还是如华有本事!一会儿等爹娘回来,你给他们好好看看。”
  六丫被夸的心花怒放,这会儿发现崔如英在看书,也不打搅,就在一旁安静地玩儿。
  崔如英看了看她,不时教她几句诗。
  读书是好事,至少能起一个有寓意的名字,而不是只说贱名好养活。
  两年年家里的孩子都改了名字,原先的就当小名叫着,偶尔有叫错的时候,像许娘子和崔大山,还是喊小名多。
  孩子多一改名字容易喊乱了,不像崔如英改的时候只她一个,谁都能记住。
  第一百二十八章 言世清
  六丫改名叫如华,二丫改名叫尔雅,崔大郎叫崔逸兴,四郎五郎的名字还没改,说是等自己读书再多点,自己以后再想。
  不过被许娘子好好训斥了一顿,崔如英的名字是先生给改的,崔大郎的也是,二丫也是崔大郎先生一块儿改的。
  而六丫的是许娘子跟着崔如英的给起的,如华也大气,而且六丫也爱说话,自小不缺什么,得爹娘兄长姐姐疼爱,也算是许娘子对她的期许。
  想来都是长辈赐名,四郎五郎哪能自己胡乱改名字呢。
  不过许娘子还是没给俩儿子改名,说不准日后读书功课好得先生看重,先生也为他们改名了。听说崔大郎的名字还是出自一首诗,好像叫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听着就好听。
  虽然改了名字,但是在家里多是喊原来的名字,小名喊着叫着亲昵也习惯,就像芸芸,喊崔大郎还是喊大郎哥,喊习惯了改不了口。
  今儿是二月初六,过几日就是六丫生辰了,崔如英打算送个小礼物,因为小辈生辰都不过,就像许娘子他们还不满四十,尽管也有孙子了也不过寿,只简单吃碗长寿面了事。
  崔如英估计,得等俩人五十岁以后才开始过寿。
  这又开春了,依往年看庄子这会儿该忙着春种了,可以去庄子看看,正好约楚玉珠去庄子玩。
  今年庄子要种草莓,年前还搭了暖棚,没准儿草莓现在就能吃了。就是是从野外挖的,酸味儿重,加糖熬成草莓酱也挺好吃。
  崔如英不清楚楚玉珠要不要去,以前楚玉珠爱玩儿,但是现在她要管的事儿太多了,忙得很,不知有没有空。
  今儿也是忘了问,于是崔如英就写了张帖子,让身边丫鬟给送了去。
  崔如英身边有两个丫鬟是陆云蓁送的,陆云蓁也是看她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那些日子刚从侯府搬走,可赶上一些小事需要知会她,崔如英都会自己来侯府说,尽管有马车,可来回跑一趟哪儿值当的。
  于是陆云蓁就送了俩丫鬟,崔如英知道这是好意,道了谢安心受用了,一个叫风铃管跑腿传话,一个叫铃兰管给她做饭食洗衣。
  起初许娘子等人还不习惯,如今习惯了,但家里其他人依旧不用崔如英的丫鬟管,因为出门早,李丰收和崔大山大早就出门做书院的包子再送去,往书院送包子已经六个年头了,尽管外面铺子也有卖酱肉包豆腐包的,可因为和书院管事关系不错,包子就一直送了六年。
  送完包子,二人就各自忙各自的事了,崔大山要去花梨坊,李丰收要去忙自己的生意。
  崔大山回来补觉也会带包子回来,许娘子二丫芸芸吃完就去铺子,中午晚上都是在铺子吃饭。
  崔如英起得晚,所以铃兰做饭。
  小侄子就是芸芸带着,六丫多是跟着许娘子去铺子,不去的时候就和崔如英一起去,只多一个孩子做饭倒也不费事。
  风铃呢就管跑腿传话,要么让她出去买点想吃的吃食,要么就给崔如英送帖子。
  崔如英以前不用不知道,用了之后还真觉得方便。
  省时省力,多的时间就能做自己的事了,两个丫鬟比她大三岁,一个沉稳一个活泼,也算和崔如英一起长大,既是主仆也是玩伴。
  但二人只管零碎小事,像钱匣子的钥匙、生意上的事,依旧是崔如英自己管,这些让别人来她不放心。
  许娘子他们还在铺子没回来,崔如英干等着没意思,就写了张菜单,让铃兰拿去做,春日适合吃春饼,不过为了省事儿饼皮不是烙的,而是蒸出来的。
  把擀好的面团捏扁,蘸油之后摞在一起,跟擀饺子皮似的转着圈儿擀薄,别看这会儿是粘在一起的,但不妨事,上锅蒸熟就好了,因为沾了油,所以很容易就分开了。
  这样蒸出来的饼薄的透亮,恍若纸张,软乎有嚼劲儿,做出来的卷饼小巧好看。
  等风铃回来了崔如英让她去街上买一只烤鸭子,弄点甜面酱和小葱裹在饼里吃,这样定然好吃。
  崔如英问六丫:“晚上吃春饼卷烤鸭成不?”
  南街的烤鸭可谓一绝,这会儿养的鸭子没那么肥,其他家的烤鸭烧鸭没那么香润好吃,但南街的那家烤出来皮薄油亮,皮间薄薄的脂肪恰到好处,鸭肉鲜嫩皮酥肉软,一咬下去满嘴流油,不过吃多了腻嘴,用小葱裹着吃正好解腻。
  六丫眼睛一亮,开春吃春饼,去年吃的呢,这都好久没吃了,她想吃!还是和三姐在家好,什么都能吃到。
  “成,吃烤鸭当然成了。”
  崔如英琢磨着剩下的鸭架还能加点酸萝卜和酸菜做点鸭架汤。
  小半个时辰风铃就回来了,她把帖子送去了,在楚府等了一会儿,楚玉珠还回了帖。
  崔如英打开看了看,楚玉珠说这几日实在没空,赶上月初什么事都堆在了一块儿,她看都看不完,只能等下次了。
  还说崔如英可以约着言月莹一块儿,言月莹清闲。
  言家是靠武将发家,一家子不爱读书爱舞刀弄剑,在打理家事上从不费心,都是交给管事下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