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八月初二,住进客栈的第三天,雨终于小了一些,绾东总算是等到了一个熟人。
虽然绾东内心深处挺不想见到这人的……
毕竟见到这人就感觉手疼,这可是迫他放过血的人。
讲道理应该是燕十二先找到绾东的。
燕十二说小白跟着小白的主子去了颍川,所以小白不能前来。
小白临去颍川前对燕十二千叮咛万嘱咐,要在七月底赶去藩镇接他堂哥……
结果燕十二很正常的忘了。
直到八月初一的晚上才想起来……
“你怎么来的?”绾东好奇的问。
“坐船来的。”燕十二面无表情的答。
上京至藩镇的水路是上游到下游,几个时辰都不要。
绾东:“那怎么回去?”
说到这里燕十二嘴角都抽搐了两下:“别问我。”
来时容易去时难,突逢暴雨连天还想坐船回去,想都别想了。
燕十二顿有种上了贼船的错觉……
没错,燕十二也被坑在了藩镇。
八月初三,连客栈的伙计都去帮忙治水去了。
这时绾东坐不住了,歇了几日也歇好了,挽起裤腿出去看一看情况去了。
按理一个小镇不可能被三四天的暴雨弄成这副模样的,只是这藩镇有些特殊。
整个藩镇中心的地势低,四周高,大河又在藩镇北流过。
这种状似漏斗的地形导致此处一旦经暴雨,雨水必然汇聚成灾。
但这地势要一两日来改变是不可能的,如今也不可能说去动这个镇子的地基。
说来这个镇子中间,几百年前应该有个湖,这湖没了,便有了沃土,加之背靠大河于是形成了村落、市集……最终逐渐发育成了小城镇。
这个湖也是藩镇中心地势低的原因。
藩镇有填藩之意,大抵有人猜测镇中的这个湖是被人填掉的。
说来这样的地方地势,即便不是下这么大的暴雨,即便是大河的水一涨起来就会往镇子里灌水,为何这样的地方却有六千多人对此不离不弃,代代在此繁衍。
镇里的薄大人给了绾东一个回答:“大河也泛滥,只是这些年还好,镇里的史官记载的都是二三十年前大河有过一次较大的泛滥。”
因为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所以被这里的百姓暂时遗忘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商议后,这位薄大人听从了绾东的建议,不再选择在渡口堵水,而是带人从镇中开始挖半米宽的水道,打通整个小镇的脉络,将大水分摊至农田中。
这个方法可行是可行,但是也会毁坏一部分的正在生长的庄稼。
最先开始疏通的地方必然要经受蓄积在镇中许多日的大水,农田可能全部被毁。
农田被毁的农户自然是会不愿意的。
薄大人带着他的师爷每家每户的保证,先治水再谈庄稼的事,农田被毁的农户官府承诺会发庄稼的种子作为补偿。
这大抵是薄大人能拿得出来的最多的东西了。
*
伴随着哭声与汗水,镇里的百姓与官兵在一夜之间挖出了三条水道。
凌晨的时候明显感受到镇中蓄积的水在往外流……
也就在这时薄大人跟前的高师爷匆匆忙忙的跑来了。
“梅大夫梅大夫,不好了不好了!”
绾东是给他们镇提议挖水渠的人,且这个提议见效不错,镇子上的人现在都很敬重绾东,这位师爷也是一样,大事小事都会给绾东汇报一遍。
燕十二抢在绾东前面问那高师爷:“怎么不好了?”
“水……水渠里挖出了好多白骨!好几个人高马大的壮汉都被吓傻了,这会儿百姓都不敢再挖下去了……”
才有点成效的水道之计,因为突然挖出来了一大堆白骨而停下了。
*
雨还在下,水道边远远的站着几个人,不远处就是出现白骨滩的地方……
高师爷撑着伞匆匆走在前面。
那伞在雨中飘摇着,伞页也有些破了,这么大的雨这伞也挡不住多少雨水。
绾东和燕十二走在后面,还没有走到目的地就已然能看到一些零散的白骨……
已然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受。
这里被人们称作白骨滩,至于这里为何会存在,绾东只能先让高师爷想办法清点一下有多少具白骨。
高师爷几乎将镇上能请到的仵作都请来了。
五个仵作和绾东一起去清理那些白骨。
“其他地方有吗?”
在绾东带着仵作去白骨滩的时候燕十二问高师爷。
他们从昨夜起在从镇中向镇子四面开始挖水道。
高师爷摇头:“没有,只有这地方有。”
这是藩镇的西北方向,往这里再走不到七里路就是大河了。
*
这夜,燕十二问起绾东白骨滩的事。
虽说白日里绾东未和那高师爷多说什么,但燕十二猜到绾东不可能一点东西都没有查到,所以他追着绾东让他告诉他……
绾东见他这么想知道,方对他说。
这些尸体约摸在三十到四十人之间,几乎是男子,青年和中年。
燕十二一听忙道:“是军队?!”全是青壮年又是男子,那不是有可能是军队吗?”
绾东摇头。
燕十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