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平日里就跟着摘摘菜,招呼招呼食客,重活累活是一样都不用干了。
  阳春三月,初夏四月,转盛五月。
  一眨眼的时间,就又到了崔家食肆要办店庆的日子,这一回,崔粥想着家里的喜事多,所以就特意推出了一批与“喜”有关的吃食,还连带着丝帛共同打造了专属喜被喜衣喜字等。
  让那些办了认筹卡的食客纷纷表态,家里若是有“喜”事,一定会率先想到崔家食肆就是。
  日子慢慢的过,除了赚钱,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唯独让崔家眼下比较焦心些的就是等候着崔令扬府试出成绩。
  好事成双,崔令扬不负众望,顺利的通过了。
  等到秀才牌匾送到了崔家食肆的时候,崔家爹娘高兴,就连续三日免单,食客们沾了这份喜气,都在说着崔家厉害。
  儿女众多不说,还个个出息。
  消息传回了石泉村,里正倒是动了个脑子。
  崔家老屋一直没人肯买,总是怕沾上些不好的名气,可现在,出了个秀才,还是兆县都少有的秀才,这份荣耀满石泉村也找不出一个来,所以里正干脆找来了村民们,就商量着把村里的学堂干脆办在这里好了。
  一来离各家各户都很近,二来也沾沾崔令扬的福气。
  村民们没什么意见,这事也就敲定下来了。
  崔阿爷在崔大牛和崔阿爹的陪伴下,特意回去一趟,老屋房契还有之前分给两家兄弟的房契都一并拿了出来,里正代表全村付清楚了银钱,这桩买卖也就算成了。
  至此,石泉村里再无崔家可留恋的。
  除了那几亩地仍旧挂在几个孩子名下外,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瓜葛了。
  第103章 再学手艺的张叔
  “崔叔,往后有时间就回来到家坐坐,不管怎么样,你也都是我们石泉村出去的人。”
  里正说这话的时候,是认真的。
  崔阿爷感受得到,笑笑就释怀的说了一句。
  “不管往后走到哪儿,我们崔家都是石泉村出去的人,放心,日后若是有机会到城里来,老大家的吃食做的不错,你来尝尝看!”
  “哎,知道,崔叔。”
  里正知道崔家接下来的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眼看着与他们家有关系的人户都走的差不多了,那张家虽然还留了个老汉在家,可看样子也是在不太长久了。
  叹息一声,果然是人往高处走啊。
  回头就安排起村民来整修崔家的老屋,将其改造成村子里的学堂。
  今年老天爷发力,雨水好,阳光也充足,因此家家户户都丰收了,等到七月底开始,俩石头就请了半个月的假回去帮忙。
  这一趟折腾下来,张家也跟着进城了。
  房子早在三个月前就租好了,张婶从崔家搬出来后就和儿子们一起好好的里外洒扫了一番,一进院,有六间屋子,正屋三间,西侧三间,靠东的则是灶间和水间。
  偏是偏了点,但胜在价钱还不错。
  一年只要二两银子就能租下,所以张家姐弟三人出钱,也就定了。
  崔大牛虽然没跟着出租房钱,但他却亲自打了不少家具,他的手艺没得说,上了漆以后,用着敞亮的很。
  崔阿娘和崔粥出钱替她们换了新门窗,一下子屋内就亮堂起来。
  崔阿爷和阿奶则送了些新碗,也是寓意好的很。
  就这样,在崔家的帮衬下,张家也在城里算有了个家,赵平也不知往哪里搞了些花草,和周芹二人帮着就在张家小院里给种下了,现在正茂盛着呢。
  每次张婶和俩石头回家,看到这一屋子的温馨,一日的疲累都少了许多。
  八月十二。
  距离中秋团圆的日子还有三天,张叔带着俩石头搬家来了。
  因此“新家”什么都有,所以从老屋带走的东西不算多,基本上就是被褥衣裳,锅碗瓢盆这些日用的,最要紧的就是他们攒了大半辈子的钱。
  一共有十九两四百零七文,都被张叔缝在了衣服底层,一并带来了。
  这钱会成为他们在城里落脚的底气,也会是他们全新的开始。
  这一天,贺春街的崔家食肆歇业以后,仍旧聚满了人,大家都在为张叔的到来而庆祝,张叔话不多,人老实了大半辈子,因此看到这一团和气的场面,也是忍不住的就感慨了几句。
  “我爹娘没得早,所以打小也没机会学点本事什么,这么多年了都连累苓她娘和孩子们跟着我吃了不少苦,今天能聚在这里,也是因为我们福气好,遇着大牛这门亲,结识了大家伙才有今天,所以这一杯我先敬大家。”
  说完就仰头一饮而尽。
  众人举杯陪了一盏,张叔激动的眼角都有些泪花。
  张小苓知道阿爹嘴笨,所以连忙出来就说了一句,“阿爹的意思也是我们全家的意思,这段日子真是多谢阿爷阿奶,公婆,粥丫头,芹姐的照顾了。”
  “这说的什么话,一家人何须如此。”
  崔阿爹提了一句,随后就搂着张叔喝了起来,农家汉子不善言辞,但是酒量都不算差,更何况他们还是相识多年的亲家,这三杯两盏下肚后,自然许多情谊就不必开口了。
  看着这一家子整整齐齐的出现在县城里,崔粥是开心的。
  但这份开心的同时,还有些担忧就是陆道安临走前说过的那些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