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老者停下脚步,他看了看两人,缓缓说道:“这条河确实是人挖的,当年这里发生过极为严重的旱灾,官府联合百姓们一起将周围的一些小河汇聚到这里,就有了这条河,极大地缓解了百姓们的燃眉之急,也拯救了田里的庄稼,自此,百姓们都依靠着这条河水生活,所以这条河也被称作‘掌命河’。”
掌命河?
陆淮在时彦的口中也听到过这条河的名字,只是……曾经的掌命河掌控着百姓之命运,如今的掌命河仍是如此。
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周围的小河汇聚而成,陆淮心中暗自思忖着,而后对卓祁言道:“知安,方才老伯提及这条河乃是由周围的小河汇聚而成,我们去探察一番。”
“好。”卓祁应道。
话毕,二人沿着河岸艰难地迈步前行,河水那汹涌的咆哮声在耳畔不断回荡,溅起的水花时不时地将他们的衣衫浸湿。
也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总算瞧见了一条朝着这边汇聚而来的河流。
卓祁走上前去查看,道:“的确是人为造成的。”
陆淮也走上前去,朝着北边望了望,又朝南边瞅了瞅:“既然如此,那商州南边应该也与这边相差无几。”
他的目光在小河与大河之间来来回回地扫视着,脑海中飞速地思索着应对的策略。
突然间,他眼眸一亮,说道:“知安,我们可以借助之前的方法,在堤坝那里开辟水渠,将这些小河的水流进行分散引入,再让它们于下游处汇聚成大河,如此便能减轻大河的压力,就算堤坝最终坍塌,也不会再度发生水灾。”
卓祁想了想,点头道:“目前也没有比这更为妥当的办法了,不如我们先返回去与时知州汇报一下情况。”
“好。”
有了想法,陆淮与卓祁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他们回到知州府邸时,已经临近正午,烈日高悬,阳光炽热。
时彦见他们回来,急忙迎了上去:“陆大人,卓大人,情况如何?”陆淮和卓祁顾不上歇息,将他们的发现和想法详细地说给了知州听。
时彦听后,皱起了眉头,面露犹豫之色:“这……开辟水渠之事,非同小可,万一出了岔子,洪水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啊。”
陆淮听后连忙说道:“时知州,我们已经仔细考虑过了,目前的情况,加强堤坝已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唯有此计或可一试,而且只要规划得当,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卓祁也在一旁附和:“时知州,我们也知道此举有一定风险,但这也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若不尝试,水患只会越来越严重。”
时彦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心中犹豫不决。
他深知水患的严重性,也明白陆淮和卓祁的建议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倘若失败,这也将彻底断了百姓们的希望。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彦最终停下脚步:“好,那就依二位大人所言,我们就试试这个办法。”
第13章
时彦恭敬地将陆淮和卓祁二人引至正堂,他向来爽利,开门见山地说道:“若要开辟水道引水,那水道的入口和出口位置必须精准确定,宽度、长度以及流速也得细细思量,不知两位大人可有良妙之策?”
“时知州放心,我们已有应对之策,可否请时知州取出商州的地图一观?”陆淮道。
“两位稍待。”时彦说着,迅速从柜中取出商州地图,急切问道:“陆大人,您可有想法?”
陆淮微微颔首,修长的手指指向地图,侃侃而谈:“这掌命河的流向乃是从北部缓缓流向西南部,最终分散成诸多小河。依我之见,我们可以考虑从堤坝附近着手开辟两条水渠,一左一右,如此便能降低水的流速与流量。”
他稍稍抬眸看向时彦,目光坚定,接着说道:“如此一来,即便没有堤坝的防护,也能确保不再有水灾之类的灾祸侵扰。”
时彦听后,陷入了片刻的沉思,片刻之后才出声问道:“那这两条水渠,谁宽谁窄,谁前谁后,又当如何定夺?”
这一次,陆淮没有即刻回答,显然被这一问题难住,眉头微微蹙起。
就在此时,旁边静默的卓祁开了口:“西部开宽渠,东部开窄渠,且前宽后窄。”
“为何?”时彦一脸疑惑。
卓祁不慌不忙,娓娓道来:“西部地势相较而言更低,若在前开宽渠,便能借助地势之优势,让水流顺势而下,大大减少水阻,更易于把控水流,防范泛滥成灾之患。再者,西部存有大片农田,日后用于灌溉,也是极为有利的。”
卓祁稍作停顿,目光沉静如水,接着说道:“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水之道,关键在于顺应自然,将水患转化为水利。故而,择高处开宽河,实乃上策,既能防患于未然,又能确保水患不再生,水利长留存。”
“妙极!”时彦听后,激动得猛然起身,拍手称赞:“卓大人这一番高见,当真是妙极!”
卓祁谦逊地微微颔首,浅笑回应:“过奖。”
“既然良策已定,恰好又到了正午时分,不如咱们暂且用膳,用过膳后再将此事告知百姓。”时彦说道。
“那就有劳时知州费心安排了。”卓祁应道。
待时彦出去吩咐下人准备膳食之时,陆淮面带疑惑,目光转向卓祁,凑近他,压低声音问道:“你为何知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