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而瑞阳公主不肯轻易放弃,她自觉身轻力薄,为了助诚亲王成事,还是在几乎没人要她继续下去的情形下找到了人,顺势便安置在了西岭的贺家。
而那茫茫真人和渺渺大士本就靠着坑蒙拐骗起家,至今没有落网一是因下手前多方踩点,下手后斩草除根,倒也没有苦主叫屈不平的机会,二便是多去勋贵之家,二人确有些许相面诊病的本事,这种家族银子撒手没,说几句半真半假的谶语箴言,那些个短见识的夫人婆婆便会信以为真,乖乖把钱奉上,几服神药便能让她们乖乖听从摆布。
而僧道来了贺家自然不是请他们来算命解灾的,目前僧道便是贺家在江南之地掌握其他家族的“武器”,让这二人打着降灾除祸的由头上门,将那些个对头家里三言两语搅和地家宅不宁,他才可以从中下手。
此外,贺家主私底下蓄养了一批死士探子,虽然这在大周是重罪,但只要贺家瞒得好,便没什么大事,毕竟到底是百年世家。而淑妃娘娘和司徒晁因为京城那边的变动让龙椅上的皇帝盯上了他,他只能龟缩,暗中蛰伏下来。
贺家的家主,也就是贺淑妃的父亲眼热当年的公孙家那般权势滔天许久,就算他将贺家经营成了西岭的“土皇帝”,但仍没有达到当年公孙家的盛景,那是只有前朝谢家才有的权势。
汲汲营营这么多年,贺家主努力撺掇公孙家与司徒玺对上,自己隐藏幕后,就是想做那帝王也不敢小觑的存在,从中谋得暴利。尤其当年一向激进、主张削弱世族权势的太子被逼死了,公孙家也被“爱子情深”的司徒玺分割吞噬,他激动非常,以为属于贺家的机会要来了!
结果,大周的皇帝陛下转头在金陵——这一江南富庶之地,以荣养自己乳母奉圣夫人的名义,扶植起了甄家,金陵与西岭相距不远,更是让他如鲠在喉。
贺家主深知僧道二人有奇异之能,在见识之后,野心日益膨胀的家主大人便让二人行动起来了。近日司徒晟觉察出的江南风向不对便是其在暗中搅弄风云,有不少人家的孩子走失,告官无果;还有不少老牌或者新兴家族的产业势力突然起了乱子。
而这些人的周围或多或少都曾有一癞头和尚和一跛足道人出现过。在时人的大力宣传下,这茫茫真人和渺渺大士神异的名声一时之间在江南之地逐渐蔓延开来。
马山刚到江南,便听到了这僧道的事迹,但深受他家王爷的影响,马山对这些子怪力乱神的东西很是不屑一顾,可以说是半分不信,他想着这件事定是人为,便开始抽丝剥茧,竟然让他查到了谣言的发源地——西岭。
而马山就是进入了西岭后不久就失去了消息,京城这边,久未收到消息的弟弟马泰在多日没收到兄长传信后,拿着马山最后发来的来自西岭的信,找到了王爷,而张泰昌也因为听到了公主府下人与诚亲王府上之人见面时提到了金陵,因为金陵算是贾家的发源地,他留意了几分,便听到了甄家要遭殃的事情。
虽然张泰昌并不知道这个甄家并不是金陵的甄家,但他心下一惊,脚下就传来了动静,忙飞身落入一旁的院子藏身,但院子中却坐着简亲王府的余先生,也是他之前谈得来的好友。
他无奈之下,便将刚才探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余先生眼珠一转,便拜托他南下金陵,与徐潜一起,寻找王爷亲卫首领马山。
见谈得来的好友如此相请,张泰昌没法推脱,便与徐潜南下了金陵,阴差阳错下,拦下了一伙贼人,在一位俊秀少年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眉心生有红痣的小女娃,说来也巧,那少年与他的外甥贾瑚差不多年岁,也许正是因为样貌俊秀不凡才会被拐子盯上,而这窝不法分子反而被一网打尽,也算是大快人心。
那女娃不哭不闹,在一众嘈杂纷乱中显得格外瞩目,张泰昌有要事在身,本想着将女娃托付给贾家,自己和徐潜继续上路。但那女娃竟开了口,说明了自己的姓名。
许是之前遭罪太多,这女娃不敢说出自己的来处,见恩人相救,便生了胆气,开口道出了自己的姓名,甚至连自己的家都有模糊印象。
听到“甄”姓,张泰昌神色一动,莫非是金陵甄家,但女娃后又说道,家住姑苏,便知道自己猜错了,既然知道来处,便好办了,他修书一封,本想托人送去,转眼看到护在英莲身前的半大少年,“学生冯渊,家住附近的十里巷,愿为恩公和英莲妹妹提供帮助。”见恩人看向自己,冯渊连忙躬身行礼,起身自荐。
“今日行此义举,也多亏了冯公子,在下有一不情之请。”张泰昌转了主意,见冯渊神色清明,又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救人,便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冯渊听了知道是齐安伯贾赦的亲人后,赶紧应了下来,表示信他可以派人去送,毕竟贾赦曾助他和娘亲脱离苦海,摆脱宋唯那个人渣过日子。
当即带人去了府上,见过了冯夫人,冯夫人便当着张泰昌的面,将去姑苏的人派了出去,并与贾家派来的人交接,保证在孩子亲人来之前,都会好好照顾英莲。
得到冯夫人的保证,又有贾家派来的人在一旁看着,张泰昌才留信一封,让冯夫人等英莲亲人来了之后,送到京城齐安伯府上。然后他们才安心上路,和徐潜去了西岭。
至于后来如何,张泰昌信里没有交代,贾赦也就不清楚了。而张泰昌到了西岭之后,才知道马山是在贺家的地盘上失踪的。作为当地一等一的豪绅世家,皇亲国戚,贺家在西岭盘桓日久,树大根深,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