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他斟酌了几天,把折子递上去了。因为考满制度已经臻于完善,林旸主要放到了考察之上。京察由六年一期变为三年一期,由内阁、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京察,以四恪八法衡量。京城的官员需自述三年来的情状,是否秉职奉公,行谋言事是否利于社稷,有什么功绩,有什么过失。四品以上的官员承到内阁,三品以上的承到御前,四品一下的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考察。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淘汰罢黜。如果其中出现隐瞒未报者,由给事中督查,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林旸想了一下,还是添上了凡是京察中被罢官的人,永不叙用。
这是其中一项,另一项就是建立完备的公文办理制度。各个衙门的账本公文要一式三份,一本为底本自留,一本送到六科,一本送到内阁,内阁考察六科,六科监察六部。其余地方的州县也要建立完备的登记制度,公文之类的必须登记备案,朝廷法令的执行亦要步步记录,以便上级对其月考年稽。
皇帝看了之后,很快批复,让林旸负责筹建,拟出大致的章程来。林旸不由得想吐槽,这得多大的工作量啊,不仅要熟悉京里个衙门的运作,还要知晓地方上上下级如何配合,另外还要看以往朝廷法令是如何执行的,其中有何弊端。
林旸一心只扑倒这件事情上,都是没工夫关心京里的勋贵人家的动态,还是听林海说起才知道,有机灵的人家见了贾赦还银子升了爵位,也跟着活动起来,皇帝赐给这些人家一些摆设金银之物的,口头嘉奖一番。不过依旧有仗着祖上的权威,想着太上皇依旧在,不肯还银子的。皇帝面上也没有斥责,扭头就让沈律带着锦衣卫私下里上门,拿出那些人家的把柄出来威胁一番。恩威并施之下,国库欠银还了□□成,剩下的那一两成都是宗室了。其中欠的最多的是忠顺王。
林旸顾不得什么礼仪教养,捏起点心就吃,边吃边问道:“那忠顺王还真在大街上变卖家产啊?”一边的贾敏嗔道:“吃慢点别噎着了。”又给他倒茶。
林海回答道:“可不是吗,就在鼓楼大街上变卖。”林旸心中吐槽,这忠顺王还真是...任性,明摆着跟皇帝作对啊。
不过他来了这么一出,宗室的人都纷纷跑到太上皇面前哭穷。太上皇把皇帝叫过去又是好一顿骂。皇帝很委屈道:“儿臣并没有下旨让他们还银子,只不过是他们一心为国为民,见国库空虚主动补亏空的,朕想着不能寒了他们的心,就多加赏赐。”
太上皇哑然,确实皇帝并没有下明旨,他不耐烦的道:“你把这事摆平,朕不想再听到宗室来到朕面前诉苦。”
皇帝回去之后就发了道口谕,说是自己拿出私库的银子替宗室来弥补亏空。
林旸听到了第一反应就是皇帝私库终于不是一穷二白了,想来是借着京里修建园林别院赚了不少钱,可惜还没摸热乎呢就要放到国库里了,第二反应就是皇帝真是会收买人心,这样一来,无论是上到宗室下到百姓,谁不夸赞皇帝心怀天下。第三个想法就是宗室要倒霉了,用了国库的钱,还让皇帝帮着还钱,真是虎口夺食啊。
林旸还听到了后续的消息,就是皇帝的几个弟弟俱帮着还钱,为首的是十二弟,恪王爷。这位恪王爷,林旸是没和他打过什么交道,只是远远的见过几面,林旸第一次见到恪王爷的时候,还以为是女扮男装呢,因此对他的容貌的印象比较深刻,其余的倒没什么印象,很是低调的一个人,皇帝交给他的差事也都老老实实的办好,不越雷池一步。皇帝见状,想着十二也算是跟在他身后长大而且在夺嫡的时候依然是老老实实的,因此慢慢的多交给他一些事情。
林旸觉得奇怪了,按照这位恪王爷的行事不该是出风头啊,正常情况下不该是跟着其他人行事吗,难道他真是忠君爱国体谅皇帝?一心为皇帝排忧解难?还真是位“恪”王爷。
不过从此举中,恪王爷得了实惠,皇帝大手一挥加了他的俸禄,让他协助恒王管理宗人府,一时间这位想来低调的王爷倒是出了风头,太上皇也对其多加赞誉,频频昭其入宫。
皇帝倒是没心思去理自己的父皇今天见了谁明天见了谁,他细细的看了林旸呈上来的奏章,良久才问道:“朕记得你文章里曾说过要提高官员的俸禄,这里面怎么没有细说?”
林旸道:“若是要提高俸禄的话,国库的开支就会加大,国库本来就空虚,各地都要用钱。而且,”林旸顿了一下道:“京官会收到各地奉上来的冰敬炭敬,年敬节敬,各地省州府县也有火耗贴补。臣想着等国库收入增多之时,再提高官员的俸禄。”
皇帝想了想道:“把火耗加进去吧,拟定上限,尤各省巡抚布政使掌管,参看治下的富庶情况,肥缺闲缺少补,瘦缺多补。与其让他们私底下贪墨,搜刮百姓,倒不如拿到明面上来。”林旸默默的记下,在心里思索着如何拟制章程。
皇帝手指轻敲桌子对林旸道:“还有驿站,驿站本是为了军情传递,官员进京、上任和公干有歇脚的地方,现如今无论是官员及其亲眷还是下人仆妇都由驿站接待,且多半不是为着公干。你回去想想如何处理。”林旸内心抱怨着,入住驿站需要兵部发凭证,核销的费用是户部审核,管吏部什么事情,不过还得老老实实的去干。
林旸正欲告辞,皇帝却道:“这事交给别人吧,你也忙了好一阵子了,也该歇歇了。你的折子朕会给内阁看。”林旸赶忙谢恩,皇帝却笑道:“听说你要做父亲了?”林旸闻言脸上露出笑容来,语气里也满是兴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