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但瓜尔佳氏却留了下来,她想要陪同胤礽一起看看,这大清的所有土地。
  对于瓜尔佳氏的做法,胤礽自然是愿意的,两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相互讨论,这个地方应该如何才能过得更好,有什么好的想法。
  一行人走到河南时,朝中的大臣也回去了大半,只剩下几个重臣还陪在康熙身旁。
  胤礽站在奔腾的黄河边,心中有些感叹,若是科技能够再先进一些,此时的大清能够出现相机,将这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象全都一一拍摄下来,就好了。
  但这样的想法只有一瞬间,没有相机还可以用画笔记录,他只要记住大清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就足够。
  游历全国各地,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尤其是当玩性大发时,经常会不按照之前的计划走。
  况且康熙带着皇子大臣们,并非是一心玩耍,有些时刻也要停留在某地,几个人隐姓埋名同当地的百姓们交流一番,听一听百姓们对现在的日子有何种看法。
  这也是胤礽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喜欢和当地的百姓们交流,听着百姓们说起家中的事情,哪怕是一只鸭子,一只小猪的成长,胤礽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一行人走走停停,因此再次回到京都时,已经是康熙三十二年的腊月。
  康熙三十三年即将来临。
  见到阔别许久的紫禁城,胤礽心中感觉更加踏实。
  这一路的游历,让他有些事情不再只注重表面,更了解百姓们的真实生活。
  他将之前从各地挑选出来的一百名学生,按照学生们的来源,分别又派遣回去,帮助各个地方进行改革,又特意在京城之外,设立了新的学校,让更多的人拥有就近读书的选择权。
  除此之外,胤礽再次上书汗阿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不再是僵硬的八股文,考试的策论要更加贴近真实的情况,选拔为官人员不仅要看读书的能力,更要看办事的能力。
  但科举制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胤礽并未大动干戈,只是同汗阿玛建议,在殿试中的题目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殿试的人数也要相应增加。
  回到京城之后,胤礽便因为这些事情整个人无敌忙碌起来。
  连年节过得都忙碌不堪,一直到三月份,才彻底让自己清闲下来。
  三月十八是康熙的生日,胤礽一早就开始安排,他希望汗阿玛能够过一个印象深刻的生日。
  三月十八的晚宴上,群臣恭贺,康熙坐在上首,因为喝酒,脸上有了微微的醉意。
  胤礽亲手为康熙献上自己做的蛋糕,与此同时又献上了许多奇珍物品。
  但这些都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物品装在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木头匣子中。
  “还请汗阿玛过目。”胤礽双手呈上,将匣子打开。
  梁九功站在一旁,将匣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第一件物品是一件衣服,只是这衣服布料不一,针脚不一。
  “这是百家衣?”康熙看着面前拼接而成的长衣,同胤礽的目光对上。
  “这是百姓们亲手做出的百家衣,是百姓们对汗阿玛最美好的祝福。”民间有为儿童做百家衣的习俗,表示对儿童美好的祝愿,如今百姓们做出成人的百家衣,送给康熙,自然也代表着百姓们对皇帝的美好祝愿。
  第二件是一副大清地图,疆域辽阔,每一个地方都有标注,但最让人震惊的是这幅地图,是有多人合作书写的。
  这幅图从整体看,是大清的地图,仔细看就会发现,地图全都由皇上万安这四个字组成。
  “这都是百姓们亲手所做?”康熙将百家衣接到自己手中,手掌滑过一块块颜色质地不一的布料,喉咙中像是被堵了一团棉花。
  “朕去去就来。”
  不过片刻,康熙便穿着这充满爱意和敬意的百家衣走了出来。
  大殿中先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后又爆发出潮水一般的恭贺声。
  坐在角落的画师和史官奋笔疾书,记住这一刻。
  百家衣的出现,让康熙激动的心情到达了顶点,群臣们的敬酒更是来者不拒,宴会一直持续到半夜,康熙昏昏沉沉被胤礽扶着送回了乾清宫。
  “汗阿玛,喝些醒酒汤。”胤礽亲自盯着康熙喝下醒酒汤,又让太医院的太医院前来诊断,知道不久后,汗阿玛便会清醒,便轻手轻脚走到殿外,不再打扰。
  一刻钟后,醒酒汤的药效发挥,康熙觉得自己的头脑清醒了一些,但是却身体乏力,熟悉的龙涎香然他很快便沉睡过去。
  但是喝多酒的康熙在梦境中并不平静,他又来到了那个一遍遍追问自己到底后不后悔的梦境。
  “你真的不悔吗?若是不悔根本不可能走到这里。”对方长叹一声,似乎有些无奈。
  康熙只觉得面前一阵清风吹过,方才模糊的一切都清晰了起来。
  “你低头看看。”那声音说完便再次消失。
  康熙不明白这梦境中到底有什么古怪,但却又清楚知道,梦境不可能伤人。
  他顺势低下头去,看到了年迈的自己。
  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靠坐在龙椅上闭着眼睛,虽然身上的衣袍依旧崭新,但是这挡不住身上的暮气沉沉。
  “陛下,二阿哥在咸安宫中谁都不见,连太医都轰出去了。”
  “二福晋带着小格格在门外哀求二阿哥,都没能让二阿哥打开房门。”梁九功躬身前来,传话的语气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