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在对面,是一排排的书架,按照不同用途,分门别类摆放。
  大家都低头在书架前翻找,有时会和一起来的同伴小声交谈。
  林泽父子俩到其中一处人少点的,他们打算先看一遍这里头的书籍大致类型。
  古代的书籍与现代的在排版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林泽还是因为有原身的底子在,看了好半晌才勉强适应一点。
  最难的还是没有标点符号,林泽看得很想拿支笔圈圈点点。按照表达的意思进行断句,不然看得实在费劲。
  因为这个原因,如果没有老师带着学。就算自己有能力买到书本,依旧是很难能够靠自己学会知识的。
  别的闲书林泽只大致翻看一下,并且动作都很小心,避免造成什么损坏,要掏钱买下来。
  在这么有学习氛围的地方,林泽不由沉浸在一本大儒散文集里。
  不知什么时候,在身侧有几个衣着长衫的年轻人就辩论起来,林泽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
  听着好像是在讨论书里某几个字的对错问题。
  林泽眉心微皱,这书本的印刷竟然有问题?
  还是科考用书,到时候上考场,正好是这些题目,那可要搞死人。
  林泽不由凑近过去细听,都说这种书生辩经一样的场合,最容易交上朋友。
  关键还有一点,大家都是文明人,动口不动手。
  即便是近距离围观,也不容易出现误伤事件。
  这时候,书社里大部分人都过来一听究竟,几人辩得愈发热烈。
  就有一人拿着一本书册,手指其中一处朝众人道,“诸位贤兄贤弟,在下认为,此书中王右军所著《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此中‘由’字有误。”
  这篇课文林泽记得属于高中语文选修篇目,这个时空在唐之后,并没有进入宋明时期、反而是现代历史中平行存在的朝代。
  因此科考有一部分书是他没有一点印象的,好在大部分经典已经出现,比如四书五经。
  他能结合现代的断句办法,找到相应的规律,理解文章篇目。
  “在下家中先祖有藏书,亦是‘由’,且碧新书社不可能出现此等失误。”就有另一人跟他辩驳。
  围观的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大家都在想这个字到底是印刷出错还是本来就是这样。
  “若无误,此句意思便不通。”此话一出,双方陷入僵局。
  林泽记得个‘由’是通假字,应该在翻译时,用‘犹’的意思。
  但不知道这个通假字的概念,在林泽目前所处的朝代普及了吗。
  大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便相携到老者长桌前,请教道,“墨居先生,学生有一疑惑,想请教。”
  老者缓缓放下书卷,眼睛瞥向他手中的书页。抬眼看围在四周的学子,沉吟道,“此字并非书社印刷错误,也不是王右军之失误。”
  “啊?”大家面面相觑,皆有错愕之色。
  “可有哪位知晓其中缘故?”老者淡笑道。
  林泽心里一机灵,没有四处看别人的反应,只拱手道,“晚辈有一想法。”
  众人的目光都挪到林泽身上,对这个陌生又过分年轻的同行,露出几分不信任。
  “可别哗众取宠。”就有人撇撇嘴,小声嘀咕。
  林泽心里没起一点波澜,他的脸皮,不是什么人都能击溃的。
  哼,社畜的底线,比你们想象中的都低。
  林郁盛站在外侧,也想瞧瞧林泽是怎么解释的。
  老者挑挑眉,上下打量一番,“不妨说说。”
  “此为通假,字音相同而异义者。‘由’通‘犹’,意为好像。”林泽顺道用《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背诵名句作出解释。
  在现代要求背诵的篇目,科考中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现代人大家专攻选出来的要考试的部分,而且是逐字翻译。
  古代人考科举,整本书都要背诵,在没有断句的基础上,理解大致意思,很多时候是忽略个别字义。
  很多人就没有注意到这些通假字。
  众人听完林泽的话,不由吃惊,因为翻开对应的书册,竟然一丝不差。
  “小友,好学识。在下方明,县学生员,不知如何称呼?”拿书的男子便朝林泽道。
  林泽像是个初出茅庐,害羞腼腆的年轻人,连忙回礼道,“见过方兄,小生林泽,字清珩。”
  接着又有几个读书人同林泽打招呼,双方互通姓名。
  “贤弟,你才学过人,不知哪里人?可有考取功名?”方明就问道。
  他看林泽虽然比较高,但五官依旧有稚嫩之相。且口音不是本地的,平日又没听说过这一号人,不由升起几分好奇。
  林泽含笑回道,“我与家人乃外地迁来,现住桃花坪。去岁已中秀才,各位贤兄,小弟初来乍到,诚挚邀请大家来桃花坪做客。”
  林泽都想好怎么招待人了,家里几间茅草屋,没什么能看得。但那边好几个合适散步的地方,秋季登高也有一番风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