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林泽在乡试中没遇到这类题,但他从考童生前就接受这种试帖诗的训练。虽然有点意外,但还能应对。
  最后是监丞邓祖渊又补充道,“本次考核录入崇志堂外班学生共20人,内班弟子25人。你们第二批按照录取名额外班录用10人,内班录用12人。榜单将在五日后,张贴于国子监持敬门外墙处。”
  当林泽等人做好准备后,有两个护卫就开始发放答卷和试题,另外两人给每个考生发干粮。
  等所有人领取到试卷后,祭酒陈寿之就示意一旁的助教点燃线香。
  “叮!叮!叮!”
  磬声响起,大家马上开始埋头做题。
  林泽这两日跟他爹反复做题,虽然不知道国子监会出什么类型。但按照往年的考题类型来准备,跟科举的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还会根据看到的某句圣贤之言进行辩论。完全遵守儒家思想,理不辩不明,越辩越清晰。
  林泽低头看题,手边慢慢磨墨。第一道试帖诗的题目出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以‘阴阴夏木啭黄鹂’为题,按照试帖诗韵律写内容。
  林泽根据自己总结的学习技巧,破题和承题两股中,直接把命题的用字拆散分布在第一、二联内。
  第一联把命题的用字抽用了一部份,所以称做破题,因为是起了破整的作用。
  第二联则将所余各字凑合上去,所以又称做承联,因为起到了完整的作用。
  于是,林泽把“夏木”抽出来,组合出第一联破题前半句句——长夏千章木。
  第二句则是抽出‘啭鹂’,写出这一联的后半句——浓阴百啭鹂。
  有了开头,后面林泽很快就沿着思路往下写。后面内容没有前面两句那么有技巧性了,林泽都是以规定的韵脚和格律去填内容。
  万事开头难,总结出技巧后,这个试帖诗就好解决了。
  写好初稿后,林泽仔细检查,确定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再工整地抄到答题纸上。
  因为听宁哥和老师提点过,国子监很重视学生的书写。林泽和他爹在府城时,就每天向探花郎文夫子请教这方面的知识。
  总结一句就是每天坚持临摹名家字帖,外加名师指点,马上进步斐然。
  第二道策论是大题,这次题目出自于《尚书.大禹谟》——‘嘉言罔攸攸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策论题目就是这句话了,这年头书写不断句。林泽现在已经习惯性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划分停顿,然后理解意
  思。
  “嘉言罔攸攸,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善言没有被人隐没,而能上达,民间就没有遗弃的贤才,而是全都能被任用,那么天下就都安宁了。
  林泽单手执笔,另一手支撑着侧脸,开始闭目思考怎么破题。
  四个小时的答题时间,他写诗花了半小时,可见应试技巧的重要性。
  策论虽然也有技巧,但题目千变万化。能用的、能参考的点不够多,每次都要重新筛选各类技巧组合运用,这点是挺花时间的。
  最重要的立意也必须够高,够准。
  陈寿之三人端坐在正前方的三把太师椅上,中间隔着的地方摆了两张桌子,上面有点心果子和茶水。
  低头抿了口热茶,陈寿之将其轻放回桌面,目光扫视全场五十二名考生,将每个人的举止神情看得一清二楚。
  能看出第一首诗已经有一半人动笔写完,他心里很清楚,这里头有真才实学的大致多少,哪些又是走人脉进来的。
  眼睛在几位考生身上停留片刻,陈寿之收回目光。
  想了十几分钟,林泽就开始写提纲,本次中心论点已经确认,将围绕采纳善言,悉致群贤发挥议论来论证。
  前三句破题,后两句承题,最后是起讲。把整篇文章的层次要理清,确保条理清晰。
  林泽现在已经能将这时候的儒家思想,有选择性地往现代价值观靠拢。
  虽然有时候结合得不是那么好,但林泽一直在尝试。
  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既然现代都能保留那么多好的东西。那在这个时代,林泽觉得传播好的思想,必须结合儒家文化。
  比如这次的策论,林泽表达了统治者广延众论和悉致群贤,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安居乐业。
  这个观点在现代也是一样有用的,那么在这个时代就是值得广为传播的好东西。
  答题的时间过得非常快,国子监准备的干粮没有几个人吃的,几乎全都废寝忘食地答题。
  在场的大都是各府选拔出来,参加会试的优秀种子选手,大家的水平可想而知。
  林泽一点不敢轻敌,但他也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国子监内班进不了,外班也挺好。
  “叮!叮!叮!”
  磬声再次响起,场中的林泽已经在默默收拾东西,他已经提前写好答卷。
  偷偷瞄了眼他爹和周围的人,有一部分跟他一样,都是提前写完的。
  实力很强啊。
  也有手忙脚乱地想要多写几个字,把策论匆匆收尾的。
  “诸生停笔,放好答卷——”监丞邓祖渊起身,高声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