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以新帝的性子,他肯定不会接受江南甄家的投诚。因为这个投诚的诚意实在太低了。
  而且估计在新帝看来,你们一边在老圣人的船上,一边还想图谋老圣人不在之后的保护。这个,是不是太过了些?
  所以他这回只怕是想麻痹甄家。为的只怕是在下一步,更大的棋局。
  而同一时刻,北静王府正在庆祝,三姑娘被封贵人,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这些年,贾家的事给他们极大的刺激,贾家成功跳船,而他们却对贾家毫无办法。
  而且贾家把江南产业都出了手,连祖宅都给了江南贾氏一族,他们在京中又立新族,还从甄家把存的银子取出来,其实也是和甄家切割了。
  北静王现在觉得安心多了,长叹了一声,对妻子说道,“其实你父亲挺傻的,我明明跟你父亲说,让三姑娘嫁给醇和亲王做侧妃,现在把三姑娘放到宫里,真的两头不靠岸。”
  甄王妃则笑了笑,没有说话,她怎么会告诉北静王,对甄家来说,他们之前是老圣人的心腹,之后再对太子效忠,他们不觉得这是问题。原本他们就当是皇家的奴才罢了。
  谁知道太子会被废,最后还谋反,现在他们甄家谋求的是与新帝和解。而不是和醇和郡王搞在一起,这是要灭族的。
  现在新帝都已经上位了,北静王这些旧勋世家竟然还想扶醇和亲王上位,不是找死是什么?
  不过,甄王妃懒得说,她是个聪明人,何必扫了丈夫的兴,正好新帝命他闭门思过两年,这两年,正好少惹事,大家过点安生日子。
  至于说甄家送女进宫一事,他们通过太妃的口也对两代帝王说得很清楚,甄家不是四王八公之列,他们就是单纯的老圣人的奴才。替老圣人做事,为皇室尽忠,所以他们并没什么野望,他们只想活着。
  他们对贾家的退出,其实有点害怕,他们在试探贾家,为什么好好的就退了出来。
  甄家其实也害怕,不然也不会送女进宫了。他们家大姑娘,二姑娘嫁得都不错。现在三女也进宫了,他们其实是松了一口气的,他们家暂时安全了。
  想想老太妃只是养了老圣人几天,虽无皇太后之名,但有皇太后之实,看看当今的惠太妃,明明生母,还不是啥也没有。
  现在他们觉得此时送十五岁的三女进宫是时机正好,至少年轻,比二十一岁还是女官的贾瑗要强多了,至少他们有时间来慢慢的讨新帝的欢心,甚至能生个皇嗣,不管男女,那么甄家就稳了。
  甄家才不想和四王八公们连成一线的,他们只想保住家族罢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甄家,盘子大了,栽不起了。
  但是他们心里又隐隐的不安,这时他们又想到了贾家。贾家是四王八公之一,也是金陵四大家之首,并且因为之前同在金陵为官,于是与甄家建立了联系。
  两家的老太太也算是多年的老朋友,甄家一点也不怀疑贾家老太太的智慧,但是他们会想,贾家老太太为什么要接出元春?
  虽说他们也都认为那是好主意,及时止损的确是聪明的做法,但不是最聪明的。
  那时元春都二十一岁了,在甄家看来,应该运作一下,让她到新帝皇后宫中去做嬷嬷。以获得更大的权利!这才是为家族中兴做出的更了不起的决断。
  贾家的格局小了。不过也是,之前送女,参加的小选,这哪有什么格局。
  但看他们一步步挣脱出了之前这些老圣人旧臣该死的困境时,甄家会陷入长久的沉寂。
  第319章 故人
  正在各方人马都在想着宫里两位圣人斗法时,贾家倒是来了位故人。
  话说欧萌萌每年都会去乡下住些时日,把夏天度过去,秋天再回来。总在庄子里玩,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也带着黛玉姊妹们穿上男装,去些村庄看看民生。
  这些人算是自耕农家,有几亩的薄田,但也是看天吃饭,若是赶上年月不好,一家子就真的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了。
  前两年正好年景不好,欧萌萌也带着庄子里的老把式去了些附近的农户,帮着他们打井、育苗,好把灾年度过去。
  也没说他们是哪家的,就是觉得这也能教女孩们些对待灾年的应对之法。不是说开仓放粮或者减免租金就是对的,古人也说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们在一村子里遇到一户姓王的人家,那家的老太太人称刘姥姥,一下子把欧萌萌给怔住了,没想到红楼里最让人可亲可敬的一位老人,没到贾府,却让他们在村里遇上了。
  和对别人一样,采用不同的应对之法,刘姥姥所在的村子那次也成功的度过了灾情。刘姥姥也是千恩万谢,一定要欧萌萌留下姓名。
  欧萌萌看看这些孩子,好像没一个是王夫人血脉。最后还是对他们摇摇头,还是走了。
  想想,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家,应该就是宝玉九岁时,第一次在宁府住在了秦可卿屋里,然后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就和他们在乡下的时间相同,那么他们就不用到荣府来借钱了。两家的因果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
  结果欧萌萌正在拔葱时,外头来报,说二太太娘家什么亲戚来找周瑞家的。门房也是受了多年的训,也不敢乱赶人,但现在问谁?黛玉他们还在林家,府里就王熙凤和老太太,王熙凤还是老太太,下头人,报老太太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