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当然,他和张昭也有不同。张昭很能干,但他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像曹操打来了,他立刻想的就是投降,反正也打不赢,不如先保存实力。反正地盘是他们的,等着曹操走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曹操还能全杀了不成。
但是这是军人的荣誉,孙权,周瑜都不能答应。周瑜是宁可自己向诸葛亮低头,也同意联合抗曹,坚定的站在孙权的身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他现在离开南徐,并不是真的不想搭理上头的孙权,而是觉得现在大局已定,他相信孙权是能处理的。这才放心的去江陵,做自己的事。
不得不说,也正是张昭和周瑜的这点不同,也造成了他们最后的结果不同。
这也是后来孙权在周瑜死后,善待周瑜后人的原由,他嫌弃周瑜事事站自己前头,但是他也知道周瑜对于江东的绝对忠诚。
但对于张昭,孙权就没什么好脸了,真的张昭到死都没拿到真正的丞相一职。明明负责内务多年。
当然,现在孙权和张昭也没那么不可调和。这也是因为经济和军事之间多少也会有些冲突。孙权想打仗就得要钱,但张昭就不想给钱,他要保证协调的发展。
而因为国太办国医馆,办医学院,又为了造纸,给江东带来无数的商业的进步,让江东形势一片大好,让孙权终于也体会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而当经济和政治强大之后,军队的强大也成了必然,一下子就有了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孙权现在其实慢慢的开始以公正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家臣们。他对张昭也没那么厌恶了,也算是一种和自己的和解。
孙权听周瑜说的,点点头,“你去盯着,看看有什么人可以提拔,还有就是,若是北方豪族出身的将领,想走的,别挽留。”
“是!”周瑜忙弓身答应,北方豪强出身的将领,不管如何,根都在对岸,之前不觉得有什么,但是现在,来请辞的,就是意志不坚,留着也没什么意思。
其它的也不用说了,为什么去北化,因为家族在南地,他们内政上是可以挟制的。你们在我们地盘上生产生活,别骄傲,县官不如县官。声音再大,也不如拳头大。
张昭也觉得这时周瑜去江陵盯着最好,周瑜去军中,张昭自可大展拳脚,对付那些讨人嫌的世家了。
这一年,他们趁着刘备病了,曹操无力南侵,逐渐把两淮慢慢蚕食于麾下。以保证他们用兵益州时,不会后院起火。
而因为江东有钱,又有张昭这样内政一把手,两淮那边以经济打动民心,百姓也都以江东为首。所以现在,江陵就是他们的前线,形成三方牵制之势。
而他们三人现在考虑的是,如果直取益州,那么,就可以与曹操划江而治,刘备那儿,倒是可以劝降了。有皇叔在手,或者是皇叔的儿子在手,这戏不就好唱了吗?所以,这三个聪明人,这会子,完全消除了之前的芥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头并进起来。
第62章 三点稳定一个平面
而周瑜要去江陵,还有一个事。就是鲁肃!
诸葛亮在忽悠鲁肃,让鲁肃回南徐,把荆州交给刘备来打理。这样,刘备有了寄托,说不定心情一好,身体也能跟着好起来。其次就是,现在局面一片大好,若是江东与刘备闹翻了,就是亲者痛,仇者快。
鲁肃听着也觉得有点心动,鲁肃是觉得自己其实没管这么大的地方,他总领荆州,但荆州七郡,由三方人马分边占据。他觉得自己这个总制,管得了谁啊?每天这些扯皮拉筋的事都弄不清楚。所以诸葛亮一说,他其实有点心动的。忙给孙权写信了。
接到信,孙权倒是无所谓,早就知道鲁肃就这毛病。反正也不会成功,有什么可气的。直接就把信给了周瑜和张昭。
张昭就是一脸的“黑人脸”了,虽说他也不知道啥叫黑人脸。好半天,都不知道该给孙权一个什么表情。他开始自我反思起来。难道是这些人,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我们现在是想守土安康,但是我们胸怀天下啊!我之前不同意打益州,是觉得我们得给百姓喘息的时间,与民休息。现在,我国富民强的,你让我们让出荆州的主控权?
虽说现在荆州三方共有,但是,这天下名义上还共奉汉主呢!但是换了鲁肃,会引来刘备方的不安,打草惊蛇。就像他们把诸葛瑾派到长沙,现在诸葛瑾就慢慢的脱离南徐的权利核心了。真的动起来,不会伤筋动骨。思虑再三,只是摇头,却还是沉默了。
周瑜没孙权那么心宽,也没张昭想得多。他和鲁肃熟,没那么客气,觉得这二傻子该打了,再不打,就真的被人卖了,还得帮人数钱。于是就算没有世家逼迫这事,他也要去江陵的,主要是去弄死鲁肃。
孙权不担心鲁肃,还是那话,鲁肃是个好人,也是真的为江东现在的大局在考虑。兵强马壮比不上曹操,上回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占了天时、地利,还有诸葛亮和周瑜的巧计频出。真的比硬实力,差的不是一点点。没看他们几家才能共抗曹贼!
至于说刘备,其实东吴也比不上。刘备号称皇叔,人家是老刘家人,麾下又是关羽、张飞等猛将,又有卧龙先生相助,除了占着名份大义,还有人和之势。
东吴有什么?
所以鲁肃甚至于是故意放水,让刘备他们去蜀地了。进蜀道难,难道出蜀道不难吗?所以真的把刘备逼进蜀地,刘备其实也没什么作为了。好好在那地待着吧。所以他真不是站刘备,而是困住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