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史书上对于这件事描述得很有趣:“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就是秀才,避东汉刘秀的讳,改称为茂才。)
  你们品,你们细品!
  孙翊和孙匡死是前后脚,死时都是二十岁。也都留下一子!从那天起,孙权同胞的兄弟就死光了,每人留了一个儿子。而庶弟孙朗在军中背了一个大锅,被孙权幽禁一生。重点是,孙朗无子。
  由此就有了包括孙策之死在内的孙家诸子之死的阴谋论,有人就怀疑,这是不是孙权干的,毕竟孙策打猎,怎么那么巧,正好一个人落单时,就被人拿住了;
  孙翊也是,明知道他才二十岁,性子暴戾,为什么让他去做丹阳太守?就算觉得那是吴家旧地盘,但是这点预见性没有吗?
  到了孙匡,理由都不找了,没写病,也没任何理由,只有早死一节,余子泰。
  看吴国太的记忆,她就是个普通的内宅妇人,一双脚就没自己踏出过府门。吴夫人谈政事时,她都带着自己的儿女躲得远远的。所以来报孙翊被人害死了,吴夫人立持镇定,而她险些哭晕过去了。至于说孙翊怎么死的,还是孙翊妻小徐氏回南徐后,和他们说的。不过,吴国太都没认真听,就是抱着孙翊之子孙松大哭。
  到了孙匡死时,吴夫人晕了过去,从此身体一蹶不振,吴国太就开始伺疾。孙权进来说,以后别在夫人面前提老四,她也就不让身边的人提了。
  之后吴夫人开始求仙问药,然后给孙朗找媳妇,并坚持着给孙朗娶了个乡绅之女为妻。临死就让孙权好好孝敬吴国太外,就是殷殷嘱托东吴事宜!那会儿,吴国太想都没想过,孙翊和孙匡的死是有问题的。
  而欧萌萌又不是她,现在想来,那时吴夫人心里,国事最重。在现只剩下一个儿子的情况下,她只能忍了那口气。
  第73章 先做自己
  “二哥他……”孙尚香也想通透了,但也更不能接受了。
  欧萌萌对她摇头,这里虽没人,但门外有人。欧萌萌来了之后可没有再相信,自己身边有什么心腹之人。她除了孙尚香一个也不信!所以她啥时候也不会乱说话,更不会让女儿乱说话。人家的地盘,别冲动。
  说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是用的时间点来解释历史的事件。孙翊可是武将,而且有个特别聪明、漂亮的老婆。年纪轻轻的,就可以接手丹阳太守的位置,都可以证明,吴夫人有多么疼爱他;而孙匡是老小,就是孙家的团宠,爵位老大不要,越过老二、老三,直接传给他。更何况,是曹操的侄女婿,那么吴夫人和曹操要扶孙匡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吴夫人死亡的时间点就非常有意思了。历史上对吴夫人的卒年也是有争议的,一是说公元202年,一是公元207年。
  不管是202年,还是207年,其实都能更好的解释是孙权的手笔。若是公元202年,那么孙翊和孙匡都是在吴夫人之后死的。可以解释为,孙权终于等到母亲去世,于是可以把让自己觉得不安的兄弟们一个个的拔除了。
  而现在,欧萌萌处于《三国演义》的这本书中,这里安排的是吴夫人死于公元207年,就是在孙匡死后。这时,意思就不同了,这就是母子之间的搏弈了。孙权那时无子,而孙翊,孙匡都有了儿子。孙翊、孙匡各有所长,那么吴夫人若想废立,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哪种,其实欧萌萌也不觉得孙权是清白的,按照受益人有罪定率,这些人死了,最终谁受益,谁就是凶手。就算不是他明着授意,这些事其实也与他脱不了关系。
  “四哥……”孙尚香看母亲摇头,也明白自己猜了个七七八八,说话都有点艰难了。
  孙匡性子很好,也是家里最受宠爱的一个。当初父亲去世,大哥原可袭父亲乌程侯的爵位,但他把爵位让给四哥,自己出门打仗立军功去了。后来立的功劳太大,被直接授袭爵位。但是在那之前,孙家在吴郡名义上乌程侯,就是四爷孙匡。这也是后来,曹操选侄女婿会选孙匡一样,一个曾经当了多年乌程侯的少年,身上自带光环与儒雅气质。
  她还没往孙翊之死上想,她只想到孙匡之死颇有蹊跷,而这个,回想起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相信,当初姨母也明白,于是那时,求仙问药,不无求死之意。而那时母亲拘着自己在姨母身边伺疾,也无不说明,她们当初都不想让她多想。
  “好了,去睡吧!”欧萌萌不想多说啥了,虽说这里就他们娘俩,但是她也不想让人听到什么,轻轻的拍拍她,她相信以孙尚香的智慧,就该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之前她就和她说了,孙权跟她说啥也别信,现在只有孙朗活着,孙尚香可别再帮她亲哥惹事了。
  孙尚香默默的对着母亲施了一礼,退了出去。
  门口的女侍也对孙尚香一礼,等她走了,才进了卧室,为国太守守夜。
  孙尚香毕竟还是年轻了些,于是之后几日,她都早出晚归,假装自己很忙,主要是她还没能平复心情,她想到的,都没敢和五哥说,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也就更能理解母亲说的,为什么二哥说什么也不要信,但要让他相信,自己和五哥都以他为尊。
  现在孙尚香完全不会去想徐氏了。徐氏算个屁啊,若是连孙匡都保不住命,她一个女儿算什么?和徐氏争什么长短?还是老老实实的听话,并且证明自己的能力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