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0章
欧萌萌觉得孙尚香这还是小了,这点事就受不住了。欧萌萌觉得会怕就好,之后就不会任性了。
她没安慰,没时间!印刷作坊那边有了新的进展,像小姜氏想的,用铸铁法和失蜡法来做印,那么,油墨和印刷的方式,也得改变。这个作坊就不能让人学了,所以这作坊就又回到了医学院的山上了。这在内城里,算是技术机密了。
不过欧萌萌觉得这也算是一眼会的东西,重点还是在油墨和机械传动的模式。比如那位小哥就很聪明,他用了磁石做固定盘,当铁印章排好版,放到固定盘上,天然的吸力,就能起到稳定的作用。
欧萌萌觉得这法子是好的,但应该还有更好的法子。鼓励他们继续,她专心想着印刷转送纸的法子,用一个人在边上,一张一张的送纸,而上面放个软垫,人力送纸,软垫按压?
但是这样感觉有点鸡肋,并不能达到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目地。若是这样,还不如就放一个人在上头一边送纸,一边刷印。效率是慢一点,但随着熟练度,会越来越快的。若是一个人不行,就可以放两个。一个送纸,一个印扫,并在印上滚上油。
她其实觉得,用铁制印,最大的问题就是铁不吃墨,真的用一次,要滚一次油。但好处也很明显,小姜氏找人写的印模,用失蜡法,印好后,她还让人打了一下磨,字型特别好看。像明中后期的铜活字,就是好看。至于说多请人的问题,现在也不是问题,反正战争里孤儿寡妇不要太多,满街都是要吃饭的人,增加工作机会也可以。
但马上,她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了,她想到现代自动上墨的公章了。其实就是在印章上加一个带着印油的印床。于是,刚想的用来按压的软垫变成带着印油的印床,不就解决了,自动上墨的问题。
想法是想法,要变成生产力还需要不断的试验,所以她连着几日都一直在作坊里,连孙权都过来看过,看他们调制新的油墨,怎么让印床锁墨,如何均匀的分布,都是要经过的不断试验的。
他们还顺便试验了看怎么做的墨更香,也更加防水。孙权再不觉得老母亲做得简单了,他反而看着觉得真的太难了。看母亲和那玩机关的小伙子说时,他反正是觉得听不懂的。
不过看他们试印的,他就啥也不说了。现在他就知道,为什么老太太说油印就是临时的了。这个印出来,那字实在太漂亮了。他实在不敢想,等着真的把书做出来,会把人惊艳成什么样。他看着那字,可能是铁制印模,每个字仿佛有了铮铮的铁骨一般。
欧萌萌才不管他们,她专心研究她的印刷流水线,好在有机关小哥在,她负责提想法,人家负责去实现。这种工作方式真的太好了。
第74章 经济
孙权也没白去看,因为孙朗和他讨论起了经济问题,这也是因为老太太在研究要不要多用人时,随口说创造工作机会的事。
欧萌萌也真的是随口说的,因为她其实也不懂。别看她算是走了好几个世界了,但是她也是像现在这样,只提主意,其它的由专业的人来完善。
经济是什么,她一个小学校长,需要懂什么经济?这个还是她有次看儿子们在看一个谈话节目,在采访一个银行行长。
那老头说,凯恩斯学说!说是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学说的核心在于面对经济萧条、消费不足的时候,政府应该果断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俗的解释就是雇一批人“挖坑”,第二天再雇另外一批人“填坑”,这样gdp就上去了,居民的收入因之提高,消费也就增加了,危机因此得以解决。
当时欧萌萌觉得自己有点算不过账来了,挖了再填,用老百姓交的税给老百姓发钱,那用免税,或者直接发钱不行吗?儿子就笑,然后和她解释。
挖坑只是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我们国家在觉得经济出问题时,就拼命的干基建。这时经济不好,于是会造成什么?人工便宜,然后一些像钢材,水泥等大宗贸易市场会疲软,这时,就算免税,或者给老百姓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怎么办?
若是这时政府就决定修一条高铁,那么,是不是钢铁公司,水泥公司的工人有活干了。然后修高铁是不是要买地,然后还要很多农民工参与劳动?于是修这条路,算一算,是不是一下子解决了一条线上所有的蚂蚱的吃喝?等经济好了,高铁都已经能投入使用了。成本也比在经济好时做便宜得多。
这么解释了,欧萌萌就明白了,就是你得给老百姓工作,让他们有收入,这样,影响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线上的人。
所以刚刚她就纠结在,要不要趁江东经济向好,别忙着弄钱,而是要把钱花出去,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活性。她无意识的和儿子随口说了几句。
孙朗听母亲说了创造工作机会,倒是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之前,因为办国学堂,明明以为是花钱的事,却莫名的,让江东赚钱了。而从老太太刚刚随口的话,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于是,他脑子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忙和孙权聊了起来,他们聊的就不是一个小小的作坊了,而是链条的问题。这两兄弟原本就是极聪明的,立刻又叫来了内政高手的张昭,于是,他们又有新的计划,不是针对南徐了,而是像老太太之前说,慢慢的往西南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