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廉亲王暂且被关到宗人府去了。”落座之后,抿了一口茶,胤禛才说起来外面的事儿,耿文华果然露出几分认真听的神态来。
“几位盛京来的老王爷,就暂且安排在各处王府里。”弑父篡位这事儿是不好分辨的,因为就算是胤禛拿出来了圣旨,他们也会认定胤禛手里的圣旨是仿造的。除非是康熙能活过来,否则,这种脏水泼在身上,绝不可能再洗的和之前一样清清白白。
胤禛难受也是在这上面,一想到以后会有人说他皇位来之不正,是弑父篡位,他就觉得脑瓜子生疼。
这种事情,耿文华也帮不上忙,因为就算是到后世,也有许多人说胤禛的皇位是……抢来的啊。抛开圣旨不说,胤禛后来的操作也确实是有些迷——比如说,在太和殿的房梁上放镇殿神符,康熙生前常去的地方他再不去……乾清宫尚且能说是为保留康熙生前居住环境,方便他缅怀,但别的地方也不去,就显得略有些刻意躲避了。
耿文华还在想着该如何安慰胤禛呢,胤禛自己倒是将自己给劝说好了:“朕若是连这种的流言蜚语都受不住,还如何做这天下之主?朕行得端做得正,无愧于心!他们愿意说,那就是非议,实属大不敬……”
耿文华忍不住抽了抽嘴角,还以为你要说,他们愿意说就说去吧,没想到到最后来了个拐弯儿。
她跟着附和:“是,皇上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种小小事情,自然是不能对皇上造成是什么影响的,我记得皇上以前写过一副对联,俯仰无愧天地,贬褒自有春秋,这对联就很应景。”
这对联是胤禛去年写的,就挂在养心殿里面,许多人都看过,也夸赞过胤禛心胸,耿文华自然也是知道的。
“他们说就让他们说去,皇上做这个位置,又不是来听他们说闲话的,皇上自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别理会这些失败者就是了,他们没了前程,又不能对皇上造成什么伤害,也就只能嘴上说几句了,皇上不爱听,那咱们就不听。”
胤禛叹口气,说不听就听不见啊?耳朵上也没长一个机关,说关上就能关上。
“百姓嘛,才不管你上面皇室有什么争斗呢,谁让他们过好日子,他们就夸赞谁是明君。”耿文华继续说到:“皇上能让百姓吃饱肚子,能让朝廷太平安稳,那就是好皇帝,就是明君。剩下的人要说什么……那些书生总不至于学了一辈子,连前途都不要吧?皇上以此引导,总能让他们闭嘴的。”
那些书生叽叽歪歪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胤禛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既如此,将这利益矛盾点给转移一下不就好了吗?
现在摊丁入亩是损害了他们的家产,那胤禛从名声上来弥补,这些人是不是就能闭嘴了?
耿文华都能想得到的点子,朝堂上那些大人们想不起来吗?胤禛也是聪明人,胤禛能想不起来吗?
他不过是……所站位置不同,他是高高在上的皇上,他的政令就该全天下听从,毫无怨言的直接跟着干就行了。怎么能反驳,怎么能违抗,怎么还能私底下抱怨他呢?
耿文华说的有些口渴,忙端了茶杯喝水,喝完了才想起来一件事儿,忙说道:“皇后娘娘瞧着身体有些不舒服,怕是生病了,皇上得空了还是要去看看的,娘娘这段时间操劳,若真是病倒了,那宫里可就无人打理了。”
像是现在有吃有喝,日子安稳,她根本不用操心什么事情,只管忙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日子了,万万不能失去这样的日子。
胤禛点头,应了下来,不过也没着急起身。既然来了永寿宫,自然是要留宿在永寿宫的。
到了第二天耿文华去给那拉氏请安,才知道太后也生病了。太后生病不是因着操劳,而是为十四阿哥。
八王上京这事儿,实在是牵扯的人有些多。
允禩是出主意,并且写信劝说几位老王爷的,他是八爷党的核心。可护送几位老王爷来京城的事儿,却是十四私底下操作的,允禩手里并未兵权,他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
唯独十四,才从西北被替换下来,虽说一开始因着灵堂上说话不过脑子被圈禁,可因着太后求情,也是能出府行走的。他也才离开军营一年,那里自然还有他的忠心下属。
再有老九,是提供钱财之人。
老八要说服几位老王爷,不能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还需得让人看见好处。老九的钱财,有七成,都是被允禩送到了这几位老王爷口袋里。
这几位老王爷也精明的很——就算是他们上京来闹了这一场,胤禛还能要来他们性命不成?
成了,他们就立下了从龙之功,允禩登基,他们的地位就不同以往,日后就不用再回盛京。
不成——顶多是他们怎么来的京城,就怎么回盛京而已,再不济,丢个爵位。可不在京城,这爵位也有些像是鸡肋,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偏居一隅的穷困。
两相比较,倒不如放手一搏,万一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