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张廷瓒对于少科试的介绍,反而是在他说完之后,就又人迫不及待的开口:
  “是必须要选够三种吗?倘若只擅长一类,另两题若是打不好,岂不是亏大了?”
  宁澄澄看了一眼问这话的人,正是刚才起头说起少科试的读书人那一桌上的,刚才还在反驳他同伴的其中一位,不得不说,这位读书人,真的是把“口嫌体正直”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而他那个刚刚被他们拒绝了的同伴,见他问出口,不等张廷瓒回答,便也连忙开口:“当然不会,圣上也说了,倘若只擅长一种,也可以在同一题目里面选三题,只是听说若是这三题做得都不错,得到了认可之后,想要再进一步,还要在成绩公布之后,再行加试,到时候,可就不是一般的难度了。”
  “这倒是合理,否则的话,那只选了一科的,可不就是占了大光了?”
  “那要是选两科的呢?”
  当一个被抛出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便有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上了桌,于是,解答的人变得多了起来,茶馆里面讨论的人也多了起来,更是有人直接说起了此种办法,要是搬到科举上,会如何如何。
  随即,争论便开始了,有说这样可以防止作弊的,也有说这样不利于那些读了多少年书的,也有说这样可以给朝廷输送更多在其中一方面更厉害的人才的,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早已经没有人想起刚开始科普的张廷瓒了。
  于是,宁澄澄他们这边的说话,就方便了很多。
  姚士寒静静地听了一会儿众人的讨论,最终还是回头看向了张廷瓒:“卣臣兄觉得,科举考试是否会参照这个模式?”
  “不会,至少近几届的都不会。”张廷瓒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摇头,“这样的变动太大了,影响的人太多了,容易造成动荡,朝廷不会不顾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意见的。”
  可不是,在现代,整个高考改革都得提前至少五年预告,何况是在消息传播鼻塞的古代。
  宁澄澄在内心赞同道。
  “可是,我觉得少科试这样的考试方法,更加的全面,也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这时,一旁的张令仪忍不住出了声。
  “的确如此。”姚士寒也点点头,“但卣臣兄的顾虑也是正理。”
  见他并没有因为身为女子的张令仪出声发表意见而有什么反应,并不似先前宁澄澄在智化寺遇到的刘楷那样,宁澄澄便忍不住在心里给姚士寒点了个赞,那厢并不知道宁澄澄在心里夸了他的姚士寒,已经再次抬头,看着已经讨论的热火朝天的众位茶友,轻轻的叹了口气:
  “但愿你我有生之年,可以见到朝廷能用这种像少科试的考试方式一样的方法,为朝廷,为百姓,选出更合适的官吏,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造福一方。”
  “会的。”宁澄澄在一旁微笑着开口,“有了少科试的先例,就会慢慢的改变的,而且,也许会有比少科试,更好的办法。”
  姚士寒看着宁澄澄怔了怔,随即也微笑起来,朝着宁澄澄抱拳道:“那就多承姑娘吉言了。”
  就在宁澄澄和张家兄妹以及刚认识的姚士寒聊得投机之时,另一边张廷玉和胤礽,已经通过了验身和抽座次环节,到了抽取题目的地方。
  胤礽虽然对于搜身这件事情十分的不爽,但有鉴于这之前宁澄澄已经帮他培训过,倒是让他忍过了这一关,抽座位也平平淡淡,毕竟他现在还没看到自己的位置,而在到了抽取题目的时候,他倒是有些不太高兴了,比被搜身更不高兴。
  因为他发现,张廷玉居然跟他抽的题目种类,是一模一样的!
  第64章 针锋相对 只有就在她不在的场合才会出……
  初开始, 当胤礽随着队伍选了关于“经义”的题目之后,回头看见张廷玉也选了一样的科目,他并没有十分在意。
  经义一题的出处, 基本上是全大清人都必读的四书五经, 也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内容, 虽然众人都清楚, 选这个题目,自己会最有把握, 但也会有因为选的人太多,出头会很难的问题。
  可即便是如此, 选择的人还是很多, 不过, 也有人因为发现经义一题选择的人太多, 所以咬牙选择了别的科普, 以求另辟蹊径的,而且这样的人, 还不在少数。
  交完经义题目的序号,胤礽转身看了看,抬步走向了“明法”的题目箱子。
  这个箱子选择的人就少了很多,反而第二个科目去选择诗赋的更多些,道理也是跟经义一样, 是众人熟悉的东西, 而胤礽,则是因为自小就被宁澄澄用故事灌输过法治对老百姓甚至于士族豪绅的不同作用力,还有“法度”的重要性,所以,胤礽一直对法律很感兴趣。
  只是在康熙看来, 胤礽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等继承了大统,胤礽的话就是圣旨,是律法之外的法,所以并不需要太过深入了解,所以便也一直不怎么在意这方面。
  康熙对法律的态度如此,所以大清的官员,除了必须要了解这些的刑部和大理寺以及需要断案的衙门之外,其他的官员,对于律法,都不怎么擅长,也因此,明法确实是个偏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