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裴同之听罢车颂所言,心中有些计较,对谢书玉道:“这些边民数百年来一向退居深山老林,不是不发,时候未到。看来谢白乾调任保塞千户,就是他们的时机了。此事既然牵扯到朝廷命官,说不得要谨慎处理。”
当下便与谢书玉合计。
车颂被带回府司狱外监收押候审。
三人一并退下,自回了客院。
总管府经历一番动荡,人员皆调动起来,或在府司狱看守,或出动搜索山中遗民。客院悄无声息,唯有昨日一夜暴雨汛溢,落得满院狼藉,墙根处汩汩渗水。
三人行李皆泡在水中。江宜从积水中捡起那本神曜传,其中几页墨水已然晕开。
他颇为心疼,小心翻开在太阳下晒。
狄飞白脱了靴子,把水泡得发白的脚露在外边。
三人并排在廊阶上坐,一个晒书一个晒脚。
“如今这结果可是你想要的?”狄飞白问。
江宜想了想,道:“之后呢?大人们会如何处理?”
“圣意如此,自然是编户齐民。不问,即是无罪,”狄飞白说,“陛下说,普天万民都是他的子民。孩子偶尔撒撒气,做父母的难道还要记恨于心?所以我说,这事只有我能帮你。就算你能令六百年前往事重现世间,官府如要隐瞒,百姓噤若寒蝉,谁敢发表异议?如今既然上达天听,有了旨意,又有裴同之奉旨督办,余下的事情便不必我们操心了。只要这些人肯归顺,放下往日仇怨,天子脚下还是能讨生活的。”
江宜叹道:“该当如此。那时我与半君在鸡鹿寨中,见到许多被地底瘴气侵染的病人,对垫江人而言,活在阳光下总比死在深林里强。裴大人说,六百年相安无事,是因谢千户给了机会,才有此一战。依我看,只是因为族人快活不下去了罢。”
三人各自沉默。
掐指一算,在且兰府逗留已有月余。当初的本意,是寻访前人足迹,不意却被垫江旧事拖延了许久。
入夜后,半君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披衣出门吹风。见门外垂花柱下点着一盏灯,江宜坐在台阶上,正卷起衣袖裤腿,灯光下手臂与小腿上居然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小虫。
半君一愣。
江宜见是他来,放下衣袖。半君忙道:“等等等等!这是怎么了?”
江宜笑道:“不妨,只是一点小毛病。”
他便将手掌翻过来给半君看,掌根处写着几个墨字。原来不是虫子。
“有笔有纸的,何苦在身上写写画画?”
江宜呵呵一笑,也不回答。那字却非是他自己写的,昨夜一场雷雨引动地底的秽气,无数死人的念头顺着钻进他身体里,变作个个夸张的字符,每逢地气深重的时刻就浮现在皮肤表面,犹如不甘的叫嚣。
他仍记得日出东方之时,天光驱散秽气,照在他身上,有一刻江宜觉得似乎自己也要一起被驱散了。
“让你见笑了,半君兄,”江宜让过位置,容半君在他身边坐下,“你也睡不着觉么?”
二人便如白天那般,伸长脚在庭前晒月光。
庭中如积水空明。
半君说:“我只是觉得……我们好像忘记了什么事。”
“不瞒你说,我亦有这样的感觉……究竟是忘了什么呢?”
半君道:“那时你被垫江人冒名顶替,又差点遭杀人灭口,多亏米介救了你。雷墓中分别时,我们答应米介尽力相帮,他则回到族中保护族人。眼下却不知情况如何了。”
“裴谢二位大人有意招抚其族,想必会平安无事。”江宜道。
忆起雷墓中经历的种种,只觉历历在目。
现在回想,丰隆仿佛是刻意等待他们到来,将古战场厮杀的一幕幕展现给他们。米介本就不喜欢无谓的牺牲,看见同类相残从古至今都是这般,便发自内心地痛恨,甚至将丰隆赠与的夔兽角转赠给江宜,只愿他能消弭这场纷争,救得依则等人性命。
“啊!”江宜忽然道,“我想起来忘记什么了!”
半君看着他,江宜也看着半君:“你你、你不是来且兰府探亲的么?你的亲在何处?怎么还不去探?”
半君:“…………”
却说这日过去,保塞镇东郊,两路官兵护送自丽水南岸划舟而来的垫江遗民,先行城外设营安置。
一众人等皆是蓬头垢面,衣不蔽体。原来裴同之军令传到时,官兵正合围剿匪,驱赶得鸡鹿寨上千流民散入深山中各自奔逃。
垫江遗族原有三道围子,鸡庐山只其中一围,又有鸽目山与驮羊岩的垫江人响应救援。虽则以老弱病残居多,却无比熟悉地形地貌,加之钩索攀岩皮舟渡河等工具信手拈来,一时杀得难分高下。
朝廷有意招抚赈济,随同军所官兵走出深山的毕竟只是一部分。这份差事的规模远超裴同之预期,这下他要开始头疼,如何掌握深山里的具体情况。
江宜三人跟随裴同之谢书玉一行官僚,来到东郊营地探访。只想见见米介,待此间事了,便准备离开且兰府了。
长史并司户参军等为六百多号人登记造册,编入户籍。日后组织屯田、发放赈济,便一应有此凭证。
城中大夫在营地义诊,感染疫病者被另处安置,由医务兵进行照料。总算,强似在潮湿阴暗的地穴中苦熬到油尽灯枯。
谢书玉见江宜自备了一杆鹅毛笔,一路走来便将就在手上书书写写,记录所见所闻,俨然比他部下几个主记还称职,忍不住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