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卓曼冷静地阐述:“她是个好的合作伙伴、好的朋友、好的……姐姐,”
但普世价值与人生伴侣的重合点其实寥寥。
“但不会是个好的另一半。”
-
餐厅外是个狭窄的单行道,黎越洋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出差,来往出行自有秘书或区域公司安排妥当,她早已过了追求豪车的阶段,统一的宽敞舒适商务车便觉足够,也省了大家费心安排。
晚饭前她让司机将车停在另一条主路上,早早出了餐厅也不让人来接,只想自己在寒风中走走。
南方的冬天与北方不一样,温度更高,但体感更冷。
黎越洋很喜欢冬天,冬日的寒冷使人大脑清醒,在迷顿人生意义时给人活在这世上的生理真实感。
或许是因为刻在生命起源里的归属感,许多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自己出生的季节,但黎越洋的生命其实起源于一个炎炎夏日。
1988年8月8日,当时还叫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北大一院共迎来了8位新生儿,1名女婴,7名男婴,黎越洋便出生在这一天的8点51分。
民间有说法,若同一时段出生的婴儿仅有一名性别不同,她便是这一批投胎转世之人的掌灯人,以带领他们来到人间,掌灯人天性独挡,往后人生事事帷幄。
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大陆经济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繁荣向上,内地与香港的商业往来剧增,作为梁家奉为先见之明的政治联姻结果,黎越洋的出生为许多人带来了安心与期盼。
徐珍曾笑称黎越洋命好,连出生年月都充满富贵,北海公园的风里好似裹挟了大海的味道,黎越洋仰头自嘲一笑。
远舶这样的小项目,以黎越洋的身家,恐怕连看都不屑看一眼,但远舶在中国的众多资产里,有一项是黎越洋想要的——珠海云天国际码头。
黎越洋去过很多次深圳、去过很多次广州、去过很多次澳门,她曾经数次瞭望过云天码头,或远或近,或真实看到或远远遥望。
她的心底明白,在许多人的天平里,她不如一个码头,一个她根本不会亲自上阵谈判的小小码头。
冷风吹过,遍体生寒。
黎越洋停下步子,只想回酒店泡个热水澡。
作者有话说:
祝懂事不催更的小读者们发财(鞠躬
第 9 章 名片
远舶一轮竞选只需要各竞选公司提交资质说明,主要目的在于审查与评估竞选公司的实力与潜力,并不算真正进入比拼环节,而二轮则需要带着详细的并购方案进行讲解与详谈,若是幸运,进入第三轮后不需多久便能定下最终的赢家,若是波折,也不过几轮私下的条件磋商,那也是属于赢家与远舶之间的故事了。
远舶集团作为传承几百年的葡萄牙家族企业,起源于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经历繁盛、衰落、平稳,到如今的式微,其间变幻,不变的是其根基所在——船运。
因此远舶要退出中国市场,选择接手公司的商谈地点便定在了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广州。
这一天的广州天气为阴,中雨,15到20摄氏度,体感微凉。
如预想中一样,黎越洋并未亲自来到现场,就连李桐都没有出面,真正代表黎越洋那家公司的是个还算年轻的面孔。
在远舶并购这件事上,卓曼其实并不真正懂得黎越洋,她好像出奇的在意,事事躬亲,又要维持体面,在公众面前隐身。
卓曼甚至怀疑过,远舶藏着任何人都没发现的利益点,黎越洋不希望打草惊蛇,又或者远舶是黎越洋撬动某个更大利益的支点,所以她才会屈尊费心。
商谈地址在一间可以眺望到海岸的酒店会议室,驶向酒店的沿海公路上,已经能感受到剧烈海风的猎猎之声。
所谓二轮筛选,与其说是筛选,不如说是排除,各家都未亮出真正的实力。
夜幕降临,中雨未歇。
酒店大厅内,卓曼和吕云团队的人不多话,只站在落地玻璃前盯着外面的雨线,吕云协调好团队人员的车辆安排,一转头就看到她冷凝的脸色。
吕云与卓曼算是认识许多年,合作过很多大大小小的项目,也知道远舶这个项目对卓曼的重要性以及她面临的压力,她走到卓曼身边,状似随意搭话:“打了三辆车,下雨,这儿也有点偏,要等一会儿了。”
卓曼点了点头:“没事儿,等等吧。”
吕云也点了点头,切入正题:“今天看下来,除了黎越洋,其他团队都还好。”
酒店外面的地面由大理石拼接而成,雨落在上面,响声杂乱,北京干燥,上海湿冷,春节后都未曾下过一场雨,卓曼听着这躁动的雨声,想起了元宵节在宁波老宅时的场景,那时她也在室内听着外面冰雪融化的静谧水流声。
卓曼的视线聚焦在眼前的一块大理石上:“我刚刚发现,有个人很面熟。”她终于与吕云对视,低声道,“在宁波见过。”
而卓曼去宁波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最重要的是,每一次都与徐家有关。
吕云惊讶,确认性地看了她一眼,不过片刻,瞬时明白其中的联系。
她想了会儿,谨慎道:“我回去会请人仔细查一查。”
卓曼以海盛集团的名义主持收购,徐家内部知道的人其实不多,其中渊源,更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