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叶采苹挑眉。
  还挺有分寸感的。
  胡秀秀十七岁,赵进山十四岁,女大三,也未尝不可。
  但胡秀秀不送吃食不送别的,只送点柴,倒是杜绝了别人的胡思乱想。
  叶采苹没再问胡秀秀的事,岔开话题,让赵进山说说书院。
  很快,便到了小镇。
  在赵进山的指路下,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小院,大门口挂着“青风书院”四个大字。
  牛车上,赵进山已经介绍过青风书院了。
  夫子姓钱,已经年过花甲,家有薄产。
  钱夫子跟老伴有一儿一女。
  女儿早已出嫁,小儿子也是个秀才,在县学念书。
  为了学业,小儿子一家住在县里,平时极少回来。
  叶采苹一行人跟着赵进山走进钱夫子的书。
  钱夫子是个鹤发老者,正在写字,看到来人便抬起头:“进山咋这么早,咦,这几位是?”
  “夫子,我给你领新学生来了。”赵进山蹦过去,嘿嘿笑着。
  “调皮,站好!”钱夫子笑骂一声。可见师生的关系有多要好。
  “钱夫子好。”叶采苹上前道:“小女子是青河村叶氏采苹,今天是送两个侄儿来求学的。”
  “哦。”钱夫子见叶采苹落落大方的,不由有些诧异。
  另外的二女一男瞧着是俩孩子的父母,正紧张的直捏手。
  钱夫子又望向叶轩和叶鹏,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俩人不由身子绷直,叶轩道:“见过钱夫子,学生叶轩。”
  “学、学生叶鹏。”
  钱夫子点了一下头:“你俩也是考不上县学的?怎这个时候来求学的?”
  县学的招生时间一般在年后开春,怎会拖到十月底才来呢?
  “回夫子,学生……没有考过县学。也没资格考。”叶轩说,“学生只在开蒙学堂念了三年,因家中贫困而断了学,现在想重新念书,走科考之路。”
  钱夫子有些目瞪口呆:“我们这……已经开始习经学了。你只学了三年……这……你会些什么?”
  “小时候只在学堂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也练过字。”
  钱夫子捂额:“我觉得,你们不如回到启蒙学堂,一步步学起?”
  叶轩脸色微变。
  叶采苹干咳一声,要不请个家教,在家一点点学?
  眼下好像是这情况:叶轩只有三年级水平,但人家钱夫子是在教高中!
  “不是的,轩二哥还懂《论语》、《孟子》和《中庸》,还会写一些经文呢!”赵进山急道。
  钱夫子怔了怔:“怎么回事?”
  叶轩说:“这些年虽然没上学,但我却没荒废学业。书是进山的,他每一本书,都会借给我抄。还有堂上的笔记注解……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不懂的地方,进山都会给我解惑。”
  钱夫子懵了,手中的书啪地扔赵进山脸上:“好小子,自己还没学明白呢,竟然给人当起夫子来了。”
  “呜……夫子,我错了。”赵进山扑通一声,一个滑跪过去,抱着钱夫子的腿就嚎:
  “我不敢当夫子……可是……轩二哥太可怜了。他明明这么喜欢念书……我只好把书借给他抄。”
  “经书上那些注解,都是夫子你注的,我没敢教他啥。就是他有不明白的,我只能就自己的理解解释了一下……”
  叶轩见状,急道:“钱夫子,你不要怪进山,你若是不愿收我,我们立刻就走。至于抄了你经书上的注解……”
  “行了,这些注解也不是什么秘密。”钱夫子微微一叹,摆手道。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对书的理解,然后把这些注解标在书上。有些秀才或是童生还会把这些书卖给书铺,让书店印着卖。
  他的注解也是一样,也卖给了书铺。
  还有,他每个学子都人手一份。
  要是自己教的东西不能传授出去,哪个敢跟他读书。
  这些学子长大了,说不定以后也会当上夫子,然后把这些知识传授下去。
  他不是气自己的东西被学了去,而是气赵进山不知好歹。
  自己都没学明白,就教人了,就怕误人子弟。
  毕竟赵进山的水平……实在是一言难尽!
  在自己教过的这么多学生中,算是极差的!
  第79章 心里很矛盾
  钱夫子沉吟了一会:“你说你自学了四书,还懂一点经学,那我问你……”
  钱夫子抽了几个最基础的问。
  叶轩想了想,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
  钱夫子不由挑眉。
  显然那四书五经的注解都是死记硬背的,答题方向,也……很有赵进山的风格。
  这水平太差了!
  但都是靠自己摸索和赵进山这个二百五教出来的,有这水平,已经算好了。
  是个可塑之材。
  而且就算断了学,还一直自己学,可见是个能吃苦的。
  钱夫子最喜欢能吃苦的人。
  只要花些功夫,下课后给他补补,应该很快就能追上来。
  便点头:“束脩是每月二两,在这里住,包早午晚三餐。每月休沐两次,一次是一天半。被子衣裳得自己带,衣服也得自己洗。可接受?”
  叶轩一喜:“我愿意。”
  钱夫子点头,又望向叶鹏:“你呢,学过些什么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