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谢辰说完,一个闪身从窗户消失了,走的潇洒。徒留姜初呆滞坐着。
  姜初捶床,完全拿谢辰没办法。
  某种意义上,谢辰才是真正的大师,他只听的见自己想听,自己想做的完全不管别人死活。
  怎么不算呢?简直是超脱凡人了。
  很多人肯定好奇,钦差怎么是太子的人呢,皇帝呢?皇帝当然还在,而且精力旺盛,所以杨家才越来越如日中天。
  杨家被很多人在背后称靠女人上位,太后是杨谙的姐姐,皇后是杨谙的女儿。皇帝还是小皇子的时候,杨谙就是他的老师。
  皇帝可以说是基本被杨谙养大,很多理念,教育,思想,甚至是三观都来自于杨谙。
  本来嘛,没人注意,一个皇子,被舅舅养大,亲外戚又没多大影响。
  而且杨谙的爹杨铭化当时只是一个五品官,又在礼部,连实权都没。
  可是谁知道先皇年老疑心病越来越重,对当时正当壮年,聪明能干的太子越发看不顺眼,终于把太子逼死了。
  太子死了,底下所有皇子王爷都觉得机会来了。
  长达五年的争斗,老皇帝甚至推波助澜,皇子们斗的更加兴奋,六个皇子死得剩一个,老皇帝才开始后悔。
  人死不能复生呀,最小的皇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武兴,才十四岁,而且性格单蠢,根本没人把他当做对手,一个连名字都比较敷衍的皇子。
  他,武兴,捡漏了。
  儿子死得只剩一个,老皇帝气急攻心,可能是急着去找儿子吧,才册封太子三天就驾崩了。
  短短三天,皇子变太子,变皇帝。话本子都不敢这么写。而杨嫔一跃成为杨太后,也是一步登天。
  杨家水涨船高,杨铭化五品变一品,摄政大员,杨谙也成为太傅。
  没人反对么?当然有,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皇子斗争死得官员太多。
  老皇帝年轻时候是个能干的帝王,所以兵权在手。
  临死可能是慈父心突然来了,又或者担心被造反,丢了武家江山,所以在立好太子,立刻就交托了兵符。
  老皇帝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武兴拿到兵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杨谙。“舅舅,给,你帮我处理。”交接的非常丝滑。
  所以,皇帝登基已经三十二年了,四十六岁了,兵权还是在杨谙手里。
  虽然他也没想要回来,但是太子想啊,虽然杨谙也是太子的亲舅爷,也是亲外祖父,但是杨谙大权在握,越来越疯狂,太子看不惯,已经争斗了好几年了。
  皇帝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在儿子和舅舅之间左右摇摆。
  所幸皇帝和杨皇后只有一个儿子,不然太子可能都没机会争斗。
  加上皇后也在站在父亲这边,时常劝诫太子要孝顺外祖父。太子更是走的艰难。
  所以现在朝廷分为两个半派系,一个太子,一个杨,而皇帝的人在中间做和事佬劝和。
  怎一个乱字了得。贪官污吏盛行,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又有敌国容国虎视眈眈。
  所以很多有点情怀的都在忧虑昌国未来。
  但这些对姜初来说都太过遥远,此时的她已经进入梦乡。
  第11章 写信
  翌日一早,姜初才起床坐着吃早餐,季师爷就找了过来。
  “大人,待会去给卫大人送行,不知道您可否向卫大人讨要两人?”季师爷一脸谄媚。
  是的,每当季师爷有求于人都是这么笑的。
  两人?“哦?是那两人?”
  “孔华和孔能,就是昨天和卫大人一起来赴宴的两人。跟着卫大人太苦了,兄弟两连个媳妇都没有,孔华想投了大人寻条出路。”
  季师爷说着掏出一个匣子,一匣子金珠,姜初接过,沉的压手。
  季师爷又低声道:“这孔华是个人物,那些财物,在清点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的截留下了一成,昨夜我听他说,他还藏起来了一座佛像,这尊佛像全身金黄,双目微闭,头顶着高高的宝冠,显得十分庄严威武。杨大人肯定喜欢。”
  要是张田春听到要吐血了,这尊佛像是他找工匠历时三年,反复雕琢铸成的。本来打算和美人酒一起,进献给杨谙求官的。
  姜初还是迟疑,“他既然如此有本事,又如此富足,还投靠本官,会不会有诈?”
  季师爷极力劝说:“正是如此啊,他有钱在卫大人面前不敢花啊,他都说不出来历。这卫大人多狠,明面上只处斩了四个人,实际十二岁以上都活不了。”
  季师爷轻嗤,“流放?如今这世道,出了这淮阳,就得死在半路上。”
  “这么说来,可以一试,等会我便提一提,还是季师爷远见啊。”姜初高兴的收下了匣子。
  人才都是人才,简直缺一不可,个个说话都好听。
  青州码头。百姓殷切的看着卫诤,手上提着鸡蛋,各种农副产品,姜初眼尖的看见了咸鱼。
  “大家都很舍不得正言兄啊!”姜初由衷感叹。
  卫诤热泪盈眶:”多谢大家厚爱,东西就拿回去给家里孩子加个餐,好好长大,也当官,报效朝廷。”
  “大人收下吧大人,都是自家做的,不值几个钱。”
  “是啊,大人,带着路上吃。”
  “大人巡视州县,带着吃食才叫人放心。”
  百姓的热情难以拒绝,卫诤收下一篮子鸡蛋,多番拒绝,才安抚住了大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