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好在病友群也知道,禾一欣不禁吓,阿年是小孩子,也不适合太害怕,所以群里给她俩分配任务,支个转移注意力的招儿——去看《新闻联播》或者其他实时的官方新闻视频,然后记重点,在下一次发消息的时候,汇总发到群里。
  恐惧往往和慌乱联系,越害怕越茫然,越茫然越不知所措,然后加剧害怕,恶性循环。
  但有安排好的事情去做,和待办事项一样摆在面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去想可能、会不会、以及万一这种词,情绪反而更容易抚平,变得稳定起来。
  所以,安抚自己恐惧情绪有个妙招,就是在心底快速复述,第一,要做什么什么;第二,要做什么什么,这种秩序感很有助于打破恐惧到手脚发麻的僵硬。
  病友群们一直在想着禾一欣和阿年,所以没有忽视这件事情,在禾一欣和阿年变得害怕前,就先把作业布置下去了。
  还别说,一拿出听力考试和课堂笔记的架势,脑瓜瞬间就想不了那么多,耳朵都竖起来,要认真记录了。
  禾一欣和阿年不止要听今天的新闻,还要把前一周,近一个月,以及最近半年的都尽量收集起来。
  在第五贸易区的时候,禾一欣和阿年就吃过消息不灵通的亏,尤其是刚回来的时候,在沙土坑里面挖出个疑似鼠兔的小孩子,心情略感崩溃的禾一欣,甚至差点以为自己定位错时间,跑到什么旧历的远古时代。
  就那种,一群原始人嗷嗷嗷追着猛犸象,然后发现不敌,又嗷嗷嗷逃跑的时候。
  好在和阿年沟通之后,误会解除,禾一欣又费劲从流浪者聚集点探查了一些消息,一大一小最开始真的差点腿着回国,也就是想办法利用每日一次的聊天群发言,才硬生生不断升级交通工具,最后回来的。
  一路上,最初什么都不知道,摸索着回的时候,耽误的时间是最长的,后来遇到彩虹她们,又得到曲姐公司的天使投资助力,回国速度直线上升,可见消息的灵通有多重要。
  有这段经历,她俩更能切身感受到,不能捂耳朵生存的重要性。
  在边防驻地的时候,因为通讯受限,她俩就翻陈姐给找的宣讲册子或借来的报刊,哪怕有的时候也会和小战士们聊一聊,或者问问护边员们,她们也尽量汇总来听,尽量把消息整合之后再来看。
  因为消息的传播,是会受到每个中间人的立场影响,这不是有意无意的问题,而是消息只要进入传播渠道,就存在容易篡改、误会和错误的可能。
  现在借住在小吴姐这里,禾一欣和阿年很乐意去听小吴姐和吴姥姥的话,也喜欢听志愿者小队们聊天,听到不少消息,但她俩还是更倾向于听官方新闻或报道,这样的消息才更有利于病友群协助她们判断。
  所以,小吴姐拖着腰酸腿软灵魂发飘的躯壳回来,进门脱外套换鞋子,然后去简单洗漱换家居服之后,屁股挨上沙发,还没有伸懒腰回血回蓝,就看到趴在茶几上,一人一个本子,对着手机上的新闻做听写。
  一口气噎住,小吴姐扶着老腰坐起来,满脸好奇的问,“这是在做什么?”
  禾一欣和阿年这个模样,小吴姐其实很熟悉,毕竟她高中的时候是个文科生,在准备文综里面时政部分的考试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样子,而且之前考公务员的时候,她的备考状态也差不多。
  之所以好奇,是小吴姐不知道,禾一欣和阿年做出这个样子是为什么。
  “我们俩个刚回国,对什么都不熟悉,所以先翻翻新闻。”
  禾一欣本来想着,她自己记录就行,但在新历总是用手环的语音或脑电波输入,导致她用手写字的技能略生疏,拿起笔还不如阿年有架势。
  所以,禾一欣慢吞吞,阿年用拼音,她俩的记录本看起来格外浪费纸,看的小吴姐都眼睛疼。
  从沙发上滑下来坐地上,反正家里有暖气,这么盘腿坐在垫子上也不冷。
  小吴姐从茶几下面翻出她的纸笔,准备帮忙,她主笔,禾一欣和阿年帮忙翻看和总结,比她俩在那里慢吞吞想这个字怎么写,以及阿年不会的生字用拼音代替快得多。
  有小吴姐帮忙肯定更好,但禾一欣和阿年看着她刚回来,就剩下半条命的感觉,担心让小吴姐帮忙会让她太累,毕竟上班已经更辛苦了,又刚加班回来,她俩有点担心。
  “没事,我不动脑子只动笔,你俩来说就行。”
  说到这里,小吴姐想起来她还带回来禾一欣和阿年明天的餐券,是她们单位食堂专门发的,毕竟这俩小孩本来要办手续,结果撞上全员临时加班,就给她俩争取了补助,她们单位的饭也挺好吃的。
  阿年很有眼色,立刻去端水杯,让小吴姐喝上适口的茶水。
  然后,禾一欣在旁边,和阿年一起翻她俩刚标记,准备记下来的新闻关键词。
  “二氧化碳合成食物?食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在2030年在市场开始推广,并与某粮集团推出合作面包、速食面等产品。”
  “外骨骼辅助技术正式运用,电网一线员工作为亲历者,接受采访。”
  “遇到公众危机事件,逃命有三条,冷静、观察与寻找掩体,可结合所在城市的公示信息,寻找疏散场所。”
  刚念了三条,小吴姐就默默把笔尖顿住,是她有段时间没好好刷时政新闻,光顾着在娱乐圈和主播圈上蹿下跳吃瓜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