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却不想吃了个闭门羹,这婆婆听说是个女儿竟是完全不理会,稳婆无语气极,却也别无他法,只能叫人快去请妇人的母亲。
又是好一番折腾,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妇人才姗姗来迟,她守在自己长女身旁,不停地抹泪,似乎及其心疼自己这个刚刚生产完的长女。
老妇人擦干泪,她问稳婆,“孩子呢?孩子抱来我看看。”
稳婆把孩子递给老妇人,她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团,而那小小的婴孩早已哭累了,安安静静地睡着。
这时,清晨的第一束光,从窗户照了进来,照到了婴儿皱皱巴巴红彤彤的脸上。
“这是茵娘的第二个孩子,取名字没有?”老妇人问。
这个女娃娃生来便没人在意,亲生父亲都没有进来看一眼便离去,怎么可能取好名字。
稳婆不好说这些,她只得无奈地看着躺在床上早已沉睡的妇人道,“只能等夫人醒来问问了。”
天光大亮,长女这边一切都已安置妥帖,老妇人的眼睛也有些酸涩,不知是哭得还是熬夜熬得,家里又派人催了,她也该回去了。
“等茵娘醒了,让她给我去个信,家里事忙,她小弟年前添了个大胖小子,离不开人,我先回去了。”老妇人想起身又有些迟疑,粗粝的手指,在女儿汗湿的鬓角擦了擦,看着长女在梦里皱眉,又慌忙把手藏在背后,“孩子取名了,也一并告诉我,女娃娃要取个好听的名字,将来啊……”
未尽的话没有说出口,但在场的都是女子,大家都明白。
取个好名字,将来好配个好人家。
“瑶,李瑶。老二便叫这个名字吧。”尽管有母亲的叮嘱,孩子的名字还是被李跌随意地定下。
哪怕这是李跌并不上心的长女,她的母亲也没有取名权,没有权利为自己女儿精心挑选一个好听的名字。
因为给孩子取名永远只是父亲的权利。
而这个名字的由来,说来也可笑,李跌没读过什么书,只识得几个字,女儿的名字迟迟没有定下来,他也懒得特意去想,前些天路过书院,听到书生们念诗,“瑶姬来自状元家,真是姚黄第一花!”
李跌便觉得“瑶”字特别好,他还特地去问了“瑶姬”的“瑶”怎么写。
他想既然瑶姬来自状元家,那自己的长女叫这个名字,必定能为她的兄长李元将来考取功名讨个好彩头。
想他李家世世代代务农,也算踏实,只有他李跌最没出息,家里的地种不出二两/粮食,只能来这城里讨生活,开个铺子做点小买卖,虽然维持温饱不成问题,甚至能有余钱让儿子去书院读书。
可仕农工商,商排在末位,是最低等的。
李跌不甘,做梦都希望自己的长子能考中进士,光耀他老李家的门楣。
这个女儿若是能为她长兄为他李家带来这样的福气,也不算白生。
第2章 长子课业谁代笔?
李家长女李瑶幼年便显得聪慧过人,其长兄李元开蒙时书院发了些识字卡片,年仅四岁的她便靠着卡片自学,其余不懂的再问兄长李元,这样一来二去竟会了个七七八八。
而李家长子李元比长女李瑶长两岁有余,他少年顽劣,六岁才被父亲连哄带骗送进书院,开蒙稍晚,因着比同窗们虚长一岁,多吃一年五谷,识字也较为容易些,再加上家中还有个求学若渴的妹妹,每日等着他把新学的字拿给她,李元在开蒙时期还算顺利,这是李元一生唯一热爱去书院的一段时日。
每日散学,李元背着书归家,李瑶便会在家门口等候,等着兄长拿出今日所学。
而李元则在一旁等着妹妹有不认识的字问他,等着妹妹崇拜的眼神。
但好景不长,随着识字结束,李瑶也不再依赖兄长李元,她靠自己便能熟识书院发的其它开蒙书籍,而李元也彻底失去了在书院听课的兴致。
此后书院的书一发回来,李元便扔给李瑶,李瑶捧着那些书爱不释手,傍晚时分在院子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再后来她索性把书抄下来,白天帮有身孕的王氏做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便停下来慢慢研读。
因着悟性高,一些稍显深奥的字和词,她也可以靠着识字卡片和书册理解,兄长能匀给她的笔墨不多,她皆节省下来抄书,墨用完李遥便蹲下身子,用树枝在泥地里勾画,写完一块,再站起来和手里的书比较,不满意便用脚踩实,然后再写,数十遍之后,终于满意才会停下。
王氏知道长女爱读书,也不曾阻止,每当李瑶拿起书时,她便一边做事一边远远地望着,看着这个走路还不算稳健的娃娃竟能在日头下刻苦学习几个时辰。
她的长女,她的瑶
儿,若是男子该有多好,她会有更好的名字,会和兄长李元一样去书院读书。
王氏摸了摸肚子,这一胎一定要是个男儿。
李遥有多喜欢读书,李元就有多厌恶,夫子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偏偏一讲便是半个时辰,无趣至极。
不仅如此,还每日布置抄写的课业,那些东西都认识了还有练习的必要吗?李元不想写,本想着就这样交个空白的课业,但被妹妹阻止。
李元不写,李瑶想写。
从那以后,每日的小课业每旬的大课业,甚至是以后所有的课业李瑶都是李元的代笔。
她的字整齐有力,隐隐有大师风范,这导致李元上交的那张课业纸永远比同窗更为优异,每每交上去便脱颖而出,受到书院夫子大力称赞,也收获一众同窗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