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好吧,你若是身体不舒服坚持不下去,记得跟师姐讲。”李瑶拗不过刘瑜,她知道自己这个师妹一贯是个有主意的,叮嘱一句便也随他去了,大不了她再找师姐讨一碗清神茶,让师妹提提神。
  “嗯!”
  后面几日布施义诊都十分顺遂,刘瑜也逐渐适应睡在地上的感觉,第二天虽有些腰酸腿疼,但他是男子能扛住。
  刘瑜在心中庆幸,幸好睡地上的是他,若是师姐因他的缘故睡地上腰酸腿疼睡不好,他心里肯定过意不去。
  最后一日义诊,来了对奇怪的母女。
  年轻女子看模样不到二十,一直双手死死护着肚子,不愿过来,还是被她母亲拽着胳膊强行拉过来的。
  一坐下,女子还未说什么,她的母亲便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师太,我这女儿犟得很,她那丈夫命不好,早亡,我本想她改嫁,却不想她怀了那男人的孽种,我叫她打她还不肯打,我硬是磨了这么多天,才把她拖过来,怀着这个孩子,我女儿这辈子便被毁了。师太,你行行好,给她下一碗落子汤,把这孩子打了去。”妇人声泪俱下,拉着赵筠的手,双膝微弯似乎想给她跪下。
  李瑶眼疾手快扶着妇人的胳膊,让她站直,又递去一张帕子:“大娘,这可使不得,若是你女儿不愿要这孩子,我们定会帮她,可若是她执意要,我们可不做那种强迫打胎的事情。”
  赵筠点头,又问年轻女子:“你可想打胎?”
  女子一言不发,只是流泪,她紧紧抱着肚子,又看向旁边站着的妇人,妇人眼睛一瞪,女子便慌了神,眼泪流得越发多了。
  “姑娘,你先别哭,你且跟我师妹去旁边好好道明情况,我先给其他病人看病,这是你的孩子,你可以慢慢做决定。”赵筠目光柔和坚定,声音温柔有力,极具安抚作用,女子接过帕子,搽干泪,跟着李瑶去了后面。
  “娘!这是我的孩子,我要留下他!”
  “你这个孽障,发什么神经,你肚子里这个孩子没有爹,你不把他打了是准备让他跟着你改嫁么?还是留下他让你,让我们都受尽耻笑。”
  “我不嫁人,我这辈子便守着魏郎的墓,和孩子一起过活,这是我和魏郎的孩子,谁也不能夺走他。”女子崩溃的声音混着妇人的怒骂在后面响起。
  赵筠眉头都未皱,继续一脸平和地给剩下的病人看病。
  反倒是排队的病人,见有人吵起来一脸兴致盎然,连自己生病都顾不上了,听着吵闹的声音便聊了起来。
  “我认识那女子,是那魏家的未亡人,据说是个克夫命。刚嫁进门半年,那魏郎就突发疾病,一命呜呼,那魏家便把她赶出了家门。说起来也是个苦命的,回了娘家,她那娘家爹,第二日便找好了媒婆,要把她嫁给村东头三十多的老鳏夫,却不想媒婆上门,发现这女子已经怀胎三月,那老鳏夫不愿养别人的孩子,就没成。”一个似乎知道内情的人,迅速把自己知道的跟围观百姓说。
  “幸好没成,那老鳏夫,我认识,原住我隔壁,他爱喝酒,一喝多了就打人,上一个夫人便是怀着孩子被他活活打死的,这娘家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为了那老鳏夫一点钱财,竟是把女儿送去给人当沙袋,就他女儿这瘦弱的模样,能扛几天,太心狠了。”另一个妇人提起那老鳏夫,义愤填膺。
  “可不是么?不过我听说是因为他那不争气的大儿子,还没取
  妻,便把这主意打到丧夫的女儿身上,之前魏家给的彩礼也便如此被花光。”
  “什么?她那兄长多大年纪啊,还没相上?”
  “你不知道?她那兄长小时候一场高烧。”说话的人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又说:“傻了!”
  第20章 学一门技艺傍身
  “求师太救救我和我的孩子。”女子惶惑无助,本能地拉住离她最近的李瑶。
  李瑶也十分心疼女子遭遇,用力地回握了回去:“不用担心,你既来此,我定尽我所能帮你。”
  “帮什么帮!你这个尼姑年纪轻轻怎懂新嫁娘成了寡妇的悲惨,这个孩子不能留!绝对不能留。”妇人见形势不妙,上前想把女儿拉到自己身旁,却不想拉了个空,妇人恨得牙痒痒:“你这孽障怀着个孽种,娘好心好意带你来找师太滑胎,你却倒打一耙,柳盼你到底还认不认我这个娘了?还想不想回家了。”
  “你不是我娘,你是父亲的帮凶,你们只想为了傻哥哥,把我卖掉一次又一次,你明明知道那魏郎是娘胎里带的弱症,根本时日不多,却偏偏要把我嫁予他,他待我好,我逐渐沉沦,可他却死在我怀里,现在,我怀着他的孩子,你却还要逼我打掉孩子嫁人,怎么?没看见我被男子打死,你不满意,这次找了个爱喝酒生性暴虐的老鳏夫?”柳盼死死握住李瑶的手,仿佛有了无尽力量,她声声泣血,却道不尽父母的狠毒,命运于她的不公。
  “你也不用带我来打胎,你直接打死我,来得还更快些。”女子看着母亲笑,笑着笑着泪却流了满脸。
  李瑶心疼地从袖子里掏出手帕,递给女子:“姑娘,别为不值得的人流泪,他们不配,你肚子里还怀着孩子,注意身体,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的。”
  “谢谢,师太。你们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转世,活菩萨。你们若帮了我,今日大恩,我柳盼铭记于心,日后必定当牛做马偿还。”柳盼泣不成声,又想跪下,却被李瑶强硬地扶起:“我们兰澄寺,受百姓香火,每年施斋月便把福泽回馈给百姓,实为传递,日后柳姑娘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有余力帮助他人,便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