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于母的面皮店没有名字,只在落地门上贴了牌子,红底黄字,只有“面皮”两个大字。
  开在商场大楼下的门面店,小小一间,不到两米宽,二十左右平米,靠门放了及腰高的柜子,上面放了两个泡沫箱,一箱是切好打包好的面皮,一箱是打包好的调料水,还有一盆油泼辣子。调料都是自己调制的,装进食品级的塑料袋里封装好,买的人过来就能拎着走。
  有的人有忌口,于母就会现场调一份。
  店里是厨房,放着搅面洗面和蒸面皮的机器,用来做面皮和放材料。最里面有一个小隔间,里面有一张床和一个小桌子,简单却不简陋,床上铺着电热毯,屋里还有暖气,零下十度屋里也不冷,于母中午就在这儿休息。
  没有客人坐的桌椅,省了收拾桌子的时间和精力。
  当初开的时候,是因为医生建议于母重新接触社会,也没想着真的会有人买,不知不觉中,竟也开了七八年之久。
  最开始于母开店磕磕绊绊,还需要于晚外婆帮忙,到现在也能独当一面;她的身体也从当年的弱不禁风,恢复到了如今做几百张面皮也不累的程度。
  于母早餐一般不卖,因为这个店也不是专门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治疗。
  她7点起床,到店里八九点钟,做好面皮调料,将近十一点,刚好赶上午饭;一直卖到下午,一般能卖完。
  于晚上学的时候,她就会再做几张晚上卖,家里没人,自己一个人太过冷清;若于晚放假,她晚上就不卖了,直接收摊回家。
  于晚每隔几个月就会过来一次,虽然于母有所成长,但其柔弱的本性还是难以改变,还是需要她时常看着。
  于晚过来时正是下午三四点钟,于母正准备收摊回家。
  店里的凳子上坐着一个中年女人,是隔壁两元小商品店的老板梁阿姨,是一个beta,和于母关系不错,经常过来聊天,于母自己在这边,也多亏她照顾。
  不知道说了什么,惹得于母眉开眼笑。
  “呀,这是谁呀?”梁阿姨瞧着于晚过来,手里打着毛衣,调笑道,也是在提醒于母有人过来了。
  “梁阿姨好。”于晚笑着,撩开厚厚的棉门帘,朝梁阿姨颔首打招呼。
  “晚晚怎么过来了?”于母听见声音,惊喜道,她当即放下手里忙活的事情,拉着于晚进了店。
  “出来玩,顺路过来看看。”于晚解释完,又转回头看向对面的一家门店,好似不经意地问道,“那家店不开了吗?”
  “你是说冯记小吃店吧?”梁阿姨抽了一下毛线团,得意的笑中藏着嘲讽,“上上个月就关门嘞!让他们开店不想着怎么把自己的吃食做好吃了,成天想着祸害别人家的生意,活该。”
  于母抿着温婉的笑,没有说话,她不像梁阿姨,想骂就能骂出来,但冯记小吃店关门,她也是开心的,谁也不喜欢一个总是在背后搞小动作的竞争对手。
  说起来于母都想不到,她这小小的面皮店也会遭人嫉恨。
  于母不清楚自己的店每天能赚多少钱,只是知道不亏本,模模糊糊有个大体印象,但她也常买东西,从不记账,究竟挣了多少还真是不清楚;但于晚清楚,一份面皮成本最多也就三四块,售价五块,利润一块,但店在市中心商场附近,人流量大,于母面皮做得香,调味也好,生意一直不错,薄利多销,一天也有几百块。
  不算大钱,但也不少。
  “那就好。”于晚噙着一丝淡笑,省得她再动手了。
  “晚晚今年高二了吧?”梁阿姨勾着线,抬头问道。
  “是。”于晚一边回话,一边脱下棉服,拉起袖子,和于母一起收拾后厨。搅面洗面的机器主要是用来做面筋的,每一个角落都得清洗干净。
  “诶呦,那马上就高三了。”梁阿姨说着,就着急安嘱起来,“再一年就高考了,可得抓紧了。”
  “恩。”
  蒜水这些于母每天都把握着量,不会做得过多,时间长了会散味,于母会保证每天都是新鲜的,所以就剩了一个底子,于晚端着盆,将剩下的直接倒进下水道。
  “还早着呢。”于母不想给于晚施加压力,她的晚晚能考上什么是什么,她拧干抹布,擦着台面,“你家小子今年怎么样?”
  “嗐,就那样,上了个高四,重读一年,也不知道能不能抓住个一本的尾巴。”
  “会的,去年不就差两分嘛,总不能越学越差。”
  “但愿吧,想起来就糟心,高一不好好学,高二追不上了在家哭得撕心裂肺,想起来就想笑,哪家的孩子这样的?!”梁阿姨嘴上骂着,提起自己的孩子脸上也还是欢喜。
  于晚没再参与谈话,只是闷头做事。
  收拾好东西,也该回家了,但于母想起来最近商场又换季了冬衣,拉着梁阿姨和于晚进了楼上的商场。
  于晚就是个换衣服的工具人,全看于母和梁阿姨觉得哪件好看,赶着商场下班,从里到外换了一整套。
  于晚拎着袋子和于母站在公交站,呼着舒爽的冷气。
  下次来之前得计算好日子,避过换季时间,商场对她来说还是太闷了,逛得她头晕。
  ——
  翌日一早,于晚背着书包下了火车。
  早上八点,于晚估计洛白榆周末不会起太早,打算去吃个早饭,等到九点再联系洛白榆,倒是没想到洛白榆先给她打过了电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