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74章 质询 “我记得你是林老太爷最看重的小……
北地的秋, 来得早走得迟,萧瑟气清能写满整整一季。全然不似南方的秋,一闪而过, 忽地便从夏日入了冬。
停下休整的日子里,杨书玉始终被限制在一间狭小的偏房中,不得随意走动。
许是为了山中防风防寒的原故,这偏房的窗户只有寻常窗户的半扇大小, 若不是槐枝拿来足够的灯油供白天点灯, 杨书玉都以为自己是被关进了地牢里。
更让人郁闷的是, 那窗外毫无景致可言。乱石枯草歪脖子树,胡乱地凑到一块, 牵强些便算是堆叠之美了。
杨书玉盯着瞧了这么些天,也就只能瞧出此处是北地荒山。且不说她没到过北境地界, 就算她是当地人,也不见得能猜出此处离哪座城镇较近。
更别说对逃脱一事,她还毫无头绪了……
沮丧与烦闷,几乎占据了她整个人。
好在正值初秋, 山里的野物忙着抓紧时间为过冬作准备,杨书玉便轻而易举地用粮食吸引到了这些怕人的山灵于窗前。
起初只是一群吵闹的山雀, 后来松鼠也跟着寻到她的窗前, 甚至入夜后她还见过狐狸狍子的到来。这些野物同她讨食, 多少给她暗无天日的被囚生活注入了鲜活之气, 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身后的木门发出嘎吱的刺耳声, 惊起窗前啄食的山雀,杨书玉头也没回,复往窗外洒了一把稻谷。
“把饭放在桌上就好,我现在还不想吃。”听见托盘放到木桌的声音, 她继续道,“槐枝你试着给我寻些栗子榛果来,实在不行,花生也可以。”
见山雀仍立在歪脖子树上观望,叽叽喳喳地却不肯靠近,她便将稻谷洒得更远些,试图引诱它们上前。
但山雀依旧停在树梢观望,她身后的人也没有如往常一般应声后速速离开。
杨书玉微微蹙起眉,半抱怨半撒气道:“我不求你们这些北凉人能看管得松泛些,但站岗尽职时,别惊着我的雀就这么难吗?”
不说在江陵,当初在京都,她也没受到过这样严密的看管。如果可以,她甚至想把窗外盯梢的撵走,然而看守她的北凉人哪会考虑她的感受?
杨书玉自然知道没人会听从自己的话,就连槐枝也是面上满是愧疚,实际却坚定不移地执行另一人早吩咐好她要做的事——贴身照顾杨书玉起居,旁的事便是低头沉默,决计不会回应的。
实在是心里烦闷,杨书玉忍不住对槐枝撒蛮几句罢了。
“山里的野物罢了,哪值得书玉不悦?”
温润轻柔的嗓音于身侧传来,温和如其人身上散出的柏子香,隐隐透着醇厚。
来人从容地站在杨书玉身侧,动作娴熟而默契,突然上前虽靠得极近,却仍未有所碰触,是两人相识很久重复多次才能掌握的。
以前杨书玉觉得此乃君子举止得宜,如今她只会因对方的刻意试探而厌烦。
终于等到林自初现身,杨书玉没有怒气冲冲地出声质问,只是指尖反复捻着那几粒谷物,目光仍一动不动地盯着窗外的山雀。
就当她还没准备好要如何面对林自初好了。
尤其今时不同往日,沦为鱼肉的她,实在没法像从前那般,娇蛮高傲地挑剔林自初种种。
骨节分明的手自然地伸向盛稻谷的碗碟中,杨书玉不躲不避,只是在对方的衣袖擦过她右手时,将手悄悄垂下。
林自初随意地抓了一小把谷物,漫不经心地散出窗外。远远望去,一高一低的才子佳人并肩而立,时光好似回到了江陵的那段日子,那时他们也总如这般一块在池边喂鱼。
但终是全然不同了。
不仅仅是山雀机警,洒出的稻谷没有引来鱼儿争食的差别,就连杨书玉也不会再将盛装饵料的碗碟偏向他了。
出乎意料的,杨书玉紧随着他的动作,在下一瞬便尽数将稻谷泼洒出了窗外。
房中陷入安静须臾,窗外的山雀叽叽喳喳,蹦跶着一步步试探靠近。待山雀安稳地啄食起窗外散落的稻谷,却忽地被一声轻笑惊起。
“若书玉实在喜欢得紧,得闲我套个陷阱,捕捉几只山雀予你。”
林自初负手而立,目光深沉无波,随着杨书玉看向窗外:“这日子着实无趣了些,等书玉同我回了北凉便好了。”
“套陷阱将它们捉来,再找个笼子关起来,就同我一样吗?”杨书玉望着欢脱的山雀,毫不遮掩她的不满。
林自初垂眸盯着她看了许久,方才开口:“书玉当真恼了?可若非如此,书玉怎肯跟我走。”
“怕还在江陵时,你便已经不愿在同我走了。”
林自初伸手接过杨书玉手中的空碗放在架上,也不等对方开口,自顾自道:“不过没关系,我并不在乎书玉缘何转了性,不念你我之间的情谊。”
“书玉出去看过闹过,无论做什么,只要最后还是回到我身边,都没关系。”
“心不在也没关系吗?”杨书玉冷声反问,仍不肯向林自初投去寸缕目光,就好像窗外的山雀远比他有趣多了。
见林自初不答,杨书玉也不想在这种痴男怨女才会纠结的问题上多废口舌。她往窗前踱了两步,与林自初拉开距离:“林公子,林长使?我现在该尊称你为什么?”
“褪去北凉使臣的身份,林公子也早已不是当初借住在杨府的落魄书生,不当重新介绍一下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