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宋时琛不接,自己给自己剥,“哥是有骨气的,不受嗟来之食。”
宋夕拾哈哈笑。
等程寄洲剥得差不多,菜也上来了,辛桐拍拍手找手机,“都别动,等我先拍。”
宋时琛伸出去的筷子又收回去,他调侃:“你现在怎么跟活在朋友圈似的?”
从小半年前开始,辛桐朋友圈更新频繁。不是美食就是美景,偶尔还有她练舞的照片。
“那怎么了?这都是生活!”她拍得特别认真,每个角度都来几张,“行了,吃吧。”
辛桐翻相册挑选,让他们先吃。
宋时琛等她发话才敢动筷:“一开始还以为你瞒着我们谈恋爱了。”一个不怎么发圈的人开始频繁发圈,他们第一反应都是她有了狗子。
辛桐挑完照片,放到美图软件一键大片,“肤浅。”
“行,我肤浅。”
程寄洲开始刷新手机,他这些年反复刷过她的朋友圈,以此来验证自己是不是还在她的好友列表。从她开始频繁发圈,他每天都看,反复看她的每一张照片。他不敢点赞,更不敢评论,怕她哪天想起来就处理了他的账号。
辛桐发完,开始吃菜,“好吃!”都是家常菜,味道比外面大餐厅还好。
“是吧,哥不骗人,不然能大老远让你们走路来吃几道菜?”宋时琛嘚瑟完就去刷她朋友圈。
几道菜拍了九宫格,因为一键大片过,十分诱人。
他先点了赞,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快,没想到一刷新,比他更快的是俞斯扬。他刚想调侃两句,又刷新出一条评论,依旧是俞斯扬。
俞斯扬在评论区精准点出餐馆名字,推荐辛桐:【杏仁豆腐很好吃,你可以试试。】
辛桐边吃边回:【你也来这里吃过?】
她问宋时琛:“杏仁豆腐是不是很好吃?我们是不是没点?”菜都上齐了,没有就是没点,她多此一问了,“来一份杏仁豆腐,你们吃不吃?”
“你什么时候喜欢吃豆腐了?”宋时琛关注两人的评论,朋友圈被他们当成了微信私聊框。
辛桐看到俞斯扬回她特别好吃,他每次必点,她先打字回他,再回宋时琛:“试试不行吗?”
程寄洲喊来服务生加了一道杏仁豆腐。
宋时琛不断刷新,围观他们在评论区聊天,“我说呢,俞家那弟弟一说,你就愿意尝试了?我们都还得迁就你的口味。你俩关系是够好的啊,朋友圈都能聊出花。”
就这么一会会,评论区聊得特别长。从餐馆聊到杏仁豆腐,还说到巷子里一家什么奶茶店和咖啡馆。
“什么俞家那弟弟,人家叫俞斯扬。”
“好好好,俞斯扬。”
宋时琛又一刷新,看到程寄洲也点了个赞。两年来,这还是他第一回 大大方方给辛桐点赞。
真够心酸的。
手机一震,他回到主界面,程寄洲让他把俞斯扬的微信名片推给他。
宋时琛昨晚是在酒吧加上的俞斯扬,在场不少人都加了,就程寄洲没有。他当时满脑子都是辛桐,没管什么俞斯扬。但因为没加好友,他就看不到两人在评论区的闲聊,更看不到俞斯扬的朋友圈。
服务生端来临时加菜的杏仁豆腐,餐桌上谁也不敢动。
等辛桐拍好,宋时琛吐槽:“你这不会要删了刚才的九宫格,重新发吧?”
“不会啊。”
“那怎么记录生活?”
辛桐一键大片完,发给俞斯扬,“你不懂。”
喜欢发朋友圈的一直都是俞斯扬,自从加好友,她几乎每天都能刷到一条。后来他们熟悉了,她好奇问他,是不是发给特别的人看的。因为她也干过这事,特意发给程寄洲看,尤其是他在纽约,他们隔了时差的那几年,她发的特别多。之后她不怎么发了,是因为他回国后,她可以时刻黏着他。
俞斯扬承认的确是发给记挂的人看的,但不是错过的她,她不在他的好友列表。
辛桐更不解。
俞斯扬给她解惑:“一是记录生活,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跟她分享。最重要的是我跟我哥在北京创业,同家里老人和爸妈见面越来越少,我多发圈,他们看到也能安心。”
这一点触动辛桐,外公外婆也远在苏州,她回忆,自己朋友圈虽然发的少,但每条他们都会点赞。因为见不着面,他们牵挂着她。
从那以后,她也开始用朋友圈记录生活,给心里惦记的亲人看。
宋时琛被说“不懂”,气得猛喝茶,“行,我不懂。”气的不是俞斯扬,是妹妹们忽然之间都长大了,作为哥哥的失落感。
辛桐没发现,还在评论区遨游,“那可不。”
程寄洲总算能看到完整的评论区,理解了宋时琛的“不懂”,这个“不懂”也包含他。
他不禁黯然。
辛桐评论区该回的都回了,放下手机专心吃菜。
宋夕拾跳出“懂不懂”的话题,转移到两人的演出,四人相谈甚欢。
一顿饭没有预想中的尴尬,吃得还算舒服。
“总觉得缺点什么。”宋夕拾吃得不算多,没他们胃口好,嘴巴还有点寂寞。
辛桐同感:“奶茶还是咖啡?”
两人眼神一对上,同时低头看手机。
辛桐想起:“俞斯扬说附近有家奶茶店还可以,哦,还有家咖啡馆。”她去翻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