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见潘银这样说,何一文稍稍了松了一口气,不过,虽然是意料之中但还是略有些尴尬,她努力笑了一下,说:“那……最近没什么活动,你就先,等年底,公关那边会发个合约到期的公函,到时候大家给你办个party,也算是好聚好散。”
  潘银点点头,以她在团队的业务能力注定跟这位经纪人的关系好不到哪儿去,不过她也不是刚进社会的新人了,知道大家不过都是在打工,因此,对何一文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收拾了东西准备离开。
  刚开门,就听身后何一文说:“那个……今天,你就开始休息吧,不用训练了。”
  潘银撇撇嘴,应声:“嗯,好。”
  *
  姜米接到潘银的电话时确实挺意外,毕竟还有两个月才到年底,料想双鹤那边怎么也会充分利用好潘银的“剩余价值”,谁知潘银直接说可以先到囚牛来过试用期。
  “一般公司的试用期不也两个月吗?正好,我闲着也是闲着,你要是不嫌弃,我就先来过试用期吧,你也趁这段时间验证一下我的水平。”潘银说得直率。
  姜米倒是真没想到潘银能这样,她当然是高兴的,只是……
  “双鹤那边你真的就这样甩手了?”她问。
  潘银沉默了一瞬,说:“甩了,他们看不起我,我不能看不起自己啊!你要是同意,我明天就可以报到。”
  “那就来吧,囚牛不会亏待你的。”
  *
  潘银的到来让囚牛有了更多更快的作品产出,在创作这方面,潘银跟蒋丞斌又有所不同,她是灵感型创作者,而且想法来得特别快,发散性思维格外活跃。
  姜米原本是准备给她一个专辑主打歌的试用期计划,想着按蒋丞斌的出品速度,两个月磨出一首品质优秀的主打歌算是快的,潘银能在这期间把整个歌曲的主旋律和歌词搞定就算过关。
  然而,前一天跟歌手开完沟通会,敲定了专辑的风格,立意,主打歌的大致内容思路之后,隔天,潘银就拿出了主旋律和歌词,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在编曲上磨了磨,再跟歌手一碰,这歌就搞定了!
  速度之快,令姜米叹为观止!
  潘银最大的优势在于,她自己当过歌手,她甚至为歌手考虑到了专辑的录制版本和演唱会之类现场版的区别做了细微调整。
  demo出来后,首先是内部鉴赏。
  歌手是囚牛新签约的女歌手张小雅,今年才21岁,算来这姑娘还是姜米在海音院的学妹,女孩是海市本地人,长得温温柔柔的,典型的江南美女,姜米年初的时候回学校看望老师吴教授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她,刚上大二的女孩一个人在练习室里练声,音域广,音色清雅,非常适合囚牛的国风民乐风格。
  姜米花了点时间跟女孩谈了谈,能早早被签进公司,是她身边许多同学都羡慕不来的,张小雅没怎么纠结便同意了签约,不过眼下还是以学业为重,因此签约之后,姜米为张小雅量身打造的专辑一直进度缓慢,并不急于拿出成绩,这首主打歌原本也是预备着元旦假期的时候才让她进棚录制的,没想到潘银速度这么快,甚至还主动联系了张小雅,两个人私底下谈了不知道多少回,就把歌给攒出来了。
  这些是张小雅后来告诉姜米的,说潘银人真是太好了,太了解自己了,那股亲乎劲儿,就差说自己要做潘银的御用歌手了。
  姜米也是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要知道,蒋丞斌的歌曲大多不会为某人量身打造,他是个非常“独”的人,他的歌只表达他的内心,因此,蒋丞斌的歌通常是创作出来之后,再去找契合这首歌的歌手。
  而潘银则相反,她是能根据不同的歌手创作不同风格歌曲的人。事实上这两种类型的创作者谈不上谁更优秀,就像姜米始终觉得,潘银跟蒋丞斌各有各的好,但从上辈子来看,圈内人往往会更倾向于蒋丞斌这样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而潘银,虽然也名声在外,但是其实她创作的很多作品是红了歌手,但是歌却并不特别被关注……
  不论如何,签下潘银对于囚牛来说,绝对是赚了的。
  *
  这张名叫《水韵》的专辑是姜米为张小雅量身打造的首张个人专辑,其中有张小雅翻唱的四首民国时期的老歌,以及八首原创歌曲。
  其中主打歌就是潘银为她创作的专辑同名曲《水韵》,以江南小调为底,婉转优雅。
  品鉴会上,包括蒋丞斌在内的整个创作组都对这首歌表示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潘银有些忐忑的心放了下来,姜米当场拍板,提前录单曲,准备拍mv,同时demo片段开始宣发。
  意外来得很突然。
  《水韵》demo片段刚在网络各大平台发布不到四个小时,maysmile在几大短博平台发布了新单曲《清韵江南》的demo,有心人发现,这两首歌曲从曲风到节奏甚至一些旋律细节都极其雷同……
  立刻便有人在maysmile的《清韵江南》短博下面问——
  “这是撞风格了吗?这首歌跟隔壁的《水韵》好像啊!”
  “会不会是囚牛跟双鹤请了同一个词曲作者创作的啊?风格好统一!”
  “不会吧,囚牛那边词曲不是一直由文泽主担吗?是舍不得给新人用大佬的歌,直接请了外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