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他是贡士,常出入宴席诗会,认识的人也多,消息灵通,若想要打听什么,比一个初来京师的小女娘要轻松些。
叶秋水笑容明亮,“谢谢哥哥!”
江泠嘴角微微牵起,在桌前坐下,翻开一本书看。
*
贡士留下的考卷全部铺陈在桌上,主考官按照评选出来的优良,将考卷从好到次排列,呈到皇帝面前。
身着窄袖常服,戴垂脚幞头的皇帝拿起几张,低头翻阅。
考官们已经商议出初步的排名,只等皇帝敲定
。
廷试考的是策问,题目“民之官为何”。
贡士们答得都很好,为官者,天地帝师再上,而后是民,心里没有百姓,当不了好官,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陈述衷情,这道题没有什么难答的,皇帝随意翻阅,却在看到一张考卷的内容后停下,无他,只因这个贡士不仅谈到了民生,还说到了兴农的重要性,农之于民,不仅是生计,还是一种安抚治下的手段。
他说,民之于官,非独顺从而已,官之于民,亦非独统治也。两者当共谋福祉,同享安宁。惟官民一心,共力耕耘,方能国泰民安。治国之道,抑末而扬本,保农而固本。官民同舟,农事为楫,共渡安澜,共谋丰年。此乃古圣先贤之遗训,万世不易之至理也。
民与官,舟水相依,甚至更可以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名贡士的文章写得与他的字一样,刚劲,严肃,没有华丽的辞藻,若论才情,在这一众贡士当中只能算平庸,但胜在逻辑清晰,观点也鞭辟入里。
“这个贡士叫什么名字。”
皇帝问道。
考官上前,“回禀官家,这名贡士叫做江泠,是曲州人士,去年还中了解元。”
皇帝眉梢微抬,“哦?还是解元,将他参加解试时的考卷呈来看看。”
解试的考卷都有留存,话音落下,立刻有人去取,不一会儿呈上前,皇帝看几眼,有些讶然,“他是什么出身,倒像是务过农的。”
不然怎么能写出如何治理虫害,兴水利的文章,虽然相关书籍很多,但别的考生大多总结的都是书上的知识,很少可以有人写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考生运用的,却是自己积累的经验。
考官讪然,顿了顿说:“京中传闻,他是宋家的表少爷。”
“宋家的?”
宋家谈不上大族,但族中有人做官,在京师也算有根基,族中子弟不至于务农。
考官接着道:“不过,这名贡士与亲族不和,与宋家关系也不好,臣听闻,他性格乖戾,不敬长辈,据说,他父亲还是个罪臣,不过,严尚书倒是极力为他担保。”
“严敬渊,他那古怪性子,还有看得上的人?”
谁人不知,严大人雷厉风行,两袖清风,为百姓称颂,他能为某个贡士担保,想必是极为看重对方了。
传言如此,不知是真是假,考官也不能妄加论断,只能将所有的事情告诉皇帝,让他评判。
当日殿试时,官家在场,也问了贡士们几个问题,都见过人,那个江泠,文章写得不错,官家这次又仔细看过他的考卷,应当是欣赏的,只是听了臣子的话,又有些犹豫。
*
殿试第二日是放榜的时候,江泠出去了,叶秋水无心去看铺子,和张教谕一起等着,一同从府学来的未取中的贡士也在等,他们与江泠是同年,即便来京应试未取中,但有一个进士郎的同窗,也是很光耀的事。
太和殿前,千步廊旁,群臣静候,学子屏息,传胪仪式开始,鼓乐齐鸣,一甲三人上前,皇帝亲授金印玉带,荣耀加身。
接着,传胪官继续传唱二三甲进士名讳,放榜当日,人群聚集在御前街前,传胪结束后,进士们要骑马巡游京城,大家早早地就去占位子了,你推我挤,争着要看状元、榜眼,探花。
报信的人一路冲过来,面容欣喜,扬声大喊,“叶小娘子,郎君是二甲第三名!”
张教谕吸了一口气,狂喜,几名一同等待的贡士也欢呼起来。
叶秋水先扯起嘴角笑,笑着笑着眼睛便有些红。
一名同乡说道:“一会儿进士要游街了,走走走咱们上前去,凑近了看嘉玉。”
人潮拥挤,叶秋水听到他们的话,也想上前去,但奈何她身单力薄,挤不到最前面去,其他人受了江泠的叮嘱,要护好他妹妹,见状,便不让她往前挤,她是个小娘子,若挤不见了,很危险。
锣鼓声响起,紧接着就有一群骑马的进士出现在长街尽头。
人群沸腾起来,叶秋水踮脚张望,猛跳。
进士们着绿罗袍,戴直脚幞头,鬓边插三色花,骏马是官府提供的,十分气派,仪仗队敲锣打鼓,人群欢呼,大家都在争相看进士,街边阁楼上,还有准备榜下捉婿的官员小姐,叶秋水被挤得满头大汗,抹了一把额头,懊恼地想,早知道她也去酒楼盘一间雅间,站在二楼,俯视整条街道,能看得一清二楚。
一甲几人过去了,后面是其他进士,叶秋水卖力地踮脚,只能远远看到江泠的身影晃过,同乡人见了,嗷嗷乱叫,高喊他的名字,叶秋水听见后,心里也沸腾起来,扯起嗓子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