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走开!”郁卿皱眉呵斥,快步挤入人群。
身后的郎君大喊:“唉,别走啊!我付钱的!”
郁卿找了去随州的商贾,上车第二日就发起高烧。商贾怕她病死,要退钱不带她了。郁卿补了双倍的价,才让人同意留下。每天在路上,她食欲不振也睡不安稳,病得反反复复。可到随州后,病却突然好了。
又是一年春天,白山镇山尖尚留着白雪,山脚下的桃树却悄然憋出花苞尖尖。春阳暖暖,晒在脸上,让人舒服得想睡一觉。郁卿深吸一口气,走进医馆大门。
刘大夫坐在药柜前,见了她,愣住许久,白眉皱成团:“你——你!你怎么瘦成这样了!”
郁卿轻描淡写道:“生了场病。”
刘大夫抓她过来号脉,让药童去煎药。易听雪去隔壁酒楼里买几个好菜。大家早早关了门,给郁卿办接风洗尘宴。
谁也没提林渊,谁也没问江都。
过了几日,郁卿躺在院中修养晒太阳,眯起眼看庭中发青芽的矮树,忽地想起旧事。
当初遇见林渊,他的侍卫怕她拿了三贯钱反悔,要她签下契书。郁卿又冻又饿,发着高烧,想都不想就按下手印。那时她应该更谨慎一点,问他究竟照顾林渊多久,长时间不来接,她是否能撂挑子不干,或者加钱。
她的确年轻不懂事,弄混了拿钱办事和付出真心。但林渊有家室还骗她,是他的错,她不应当为此感到羞耻,该内耗惭愧的人是他。
好在这场以热病开始的孽缘,也以她热病痊愈结束。
刘大夫拄着拐棍笑呵呵地说:“孩子就是这样啊。”
“生一次病,就会长大一截。”
-
满京皆知,太子与裴左丞孙女即将大婚。婚期本定在正月,如今却不得不拖到孟春。只因朝中曾拥立建宁王的郑氏不忿太子残暴,私下招募七百武士,趁元宵灯会那日发动了宫变。
平恩侯赶到东宫时,御医刚刚包扎完伤口。谢临渊左臂裹着一截白布,依然用左手拿起茶盏饮水,说不好真伤假伤。但太子说过郑氏有谋逆之心,应当早有防备。
谢临渊目光锐利,盯着他许久,忽问:“你为何效忠于孤?”
平恩侯脊梁中窜起一股冷意,此时说感人肺腑的话,不一定换来泼天富贵。
他自幼读书好,有幸选作弘文馆侍读。但侯府到陛下这代已没落。他在弘文馆常被几个世家子弟排挤。
那时太子之位悬而未定,氏族大多拥立大皇子和建宁王,谁也不看好二皇子谢临渊。
二人处境相似,才得以相识。
说出去可能没人信,其实他与太子殿下的私交不算好。如今站在太子身边,是因为十年前他只能站在这里,并且一直没改变。
这一点太子也清楚。他性情多疑,还极其警觉,对可能背叛他的人都要先杀之。
平恩侯叹道:“殿下何必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
谢临渊似是满意,笑了下:“好。”
第二日清晨,平恩侯为满朝文武宣告:
右仆射郑远道残害忠良,弑君刲储,拥反贼建宁王逃至河东道。太子虽重伤,现无生命之忧。
弑君当诛九族,但太子仁义,只抄斩在京的郑远道及从兄弟满门,命大理寺彻查郑氏,若族中子弟能上报反贼行迹者,从轻论罚。
郑氏乃当世望族,荣贵至极,家中子弟遍布朝野,却在短短数日间跌落神坛,一时竟无人敢与郑家人来往。
朝堂斗争很远,传到郁卿耳朵里,却让她吓了一跳。
在所有繁杂的描述中,她只听到一句话:
建宁王逃跑了。
她提着裙摆追上易听雪,赶紧告诉她这件事。
第23章 不如嫁给薛廷逸
前段日子,易听雪在随州城中找了活计,为官家娘子教书开蒙。每五日回白山镇一趟,今早得走了。
郁卿在帛肆做工,离镇口近,她向掌柜告了假就跑,正好拦下了出镇的牛车。她往货厢后一瞄,看见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呆愣在原地:“你——”
易听雪赶忙向她挤眼睛,一把将她拉上车,塞给车夫五文钱:“卿妹与我同行。”
车又启程,郁卿拽着易听雪小声道:“你怎么扮作了男子,还把脸抹成这样?”
易听雪暗示她别说话。到随州后,二人一下车,郁卿连建宁王都抛在脑后,抓着她盘问:“究竟怎么回事,你不是给官家娘子开蒙吗?”
“一开始的确在法曹大人家做。”易听雪苦笑,“可他不知从哪得知,易家没落前曾投靠过建宁王,赶我走了。”
当时她羞愤难当走在大街上,恨不得将建宁王掘坟鞭尸,碰巧路过一座私学张贴告示:老夫子重病,需要秀才代课。
易听雪心中憋着一股气,转道换了套男装,自称薛廷逸,上门拜访。老夫子看她虽无功名在身,学问却比秀才还好,就让她来教。
此事过于离经叛道,她怕郁卿和刘大夫反对,才没细说。
郁卿听得瞠目结舌,惊讶却不意外:“你好生厉害啊。”
易听雪一愣:“你没说反话吧?”
郁卿笑了:“我从很久以前就觉得你不该进建宁王后宫,简直是埋没人才。”
“后宫?”
“后宅!”郁卿浑身一凛,低声附耳告诉她建宁王逃跑之事,“他对我恨之入骨,若他东山再起肯定抓我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