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无论如何,太上皇还记着经年往事,记着死去的三弟,就说明他们总还是一家人。
  李世民敲了敲女儿的小脑壳,示意李承乾行礼拜见。随后,祖孙三代就在这暖融融的春光底下,品尝起了兕子带来的美味。
  桌上是两屉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揉面,色如碧玉。
  瞧着便叫人有食欲。
  此物自周朝便有,及至大唐,早已成为寒食节家家必备的吃食。李二陛下笑笑,本想尝个热闹,谁知一口咬下去却是软糯弹牙,口感清新,里头还包裹着微甜的红豆馅儿。
  兕子鼓着腮帮子,骄傲道:“阿兄,好吃吧!”
  李承乾浅笑,点头温和夸一句,顺手将幼妹吃到嘴角的豆馅儿擦干净。
  李二陛下尝了一块,又尝了一块,在太上皇抠抠搜搜的眼神下,终于忍住再拿一块的冲动,问:“这是糯米皮?草叶呢,尝着不像是马兰头。”
  马兰头遍布大唐,是民间常用的充饥菜,算是中原一带最为常见的青团皮。
  兕子:“耶耶,这是终南山里的藜蒿。”
  不止藜蒿,还有端午前后的艾草,都是口感上佳、制成青团的好东西呢。
  李二陛下问的时候,太上皇就在一旁竖起耳朵听着。
  知晓老父亲好这一口,李世民索性故意引诱道:“今年去九成宫避暑,就命宫人多采一些艾草回来,制成各式口味的青团,也好尝尝鲜。”
  兕子高举双臂:“好耶!”
  李承乾忍着笑意,配合阿耶:“青团都是现做的才好吃。阿翁,不如……今年就与我们一道去九成宫避暑?”
  小兕子当机立断,替她阿翁拿了主意:“好耶好耶!阿翁一起去,再给兕子讲耶耶的事!”
  太上皇欲言又止。
  兕子当即双手合十,摆出一副“拜托拜托”的可爱表情。
  太上皇咽了咽唾沫,哪还忍心拒绝。
  罢了,孩子们都在,今年去一趟倒也无妨……而且,他对那什么咸蛋黄肉松馅儿还挺感兴趣的。
  *
  三月末。
  李世民特意叫越王李泰留居皇城,自己携着妻儿老小、朝中重臣,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离宫。
  九成宫占地不浅,出于安全考量,便以宫墙将内外分为两重。内垣护佑宫城,皇室的朝宫、
  寝宫、府库衙署之流皆在其中;而外垣则以杜河为中心,圈起了大片的山丘谷地,层峦叠翠,设为禁苑。
  前几年,李二陛下在此地避暑时发现了一眼泉水,特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落成了一座石碑。
  即是闻名天下的《九成宫醴泉铭》。
  兕子已经跟着她耶耶学了小半月的书道。这回正巧来离宫,便被李二陛下勒令去碑亭。
  “欧阳率更这幅字,堪称天下第一正书。你该好好学习观摩。”
  石碑前,小萝莉蹲成一团,暗戳戳不满:“我上回偷听老魏说,十个学欧阳询的,九个都不成。耶耶坏!”
  松萝一时不知该纠正哪个称谓,只好哭笑不得道:“陛下用心良苦,定是为了给公主打好基础的。”
  兕子打着哈欠:“不急,不急。欧阳询七十五岁写出这幅字,我才四岁。”
  她掰着手指头认真算了半晌,忽然对着松萝推心置腹,感慨起来:“唉,总催着兕子快些腻害,耶耶怎么就不加把劲,活成老王八呢。”
  毕竟,只要活得久,什么见不着?
  学人家鸡娃可不好。
  ……
  这番孝顺言论,很快就传到了李二陛下的耳朵里。
  长孙皇后的寝宫内,几个孩子聚成一团,听高阳公主将兕子的语气学得惟妙惟肖,都忍不住“吭哧吭哧”偷笑起来。
  高阳只比兕子虚长一岁,是个好动贪玩的大条性子。她将这事当个玩笑讲了,还由衷夸赞道:“兕子太厉害啦。”
  “我最佩服这样有勇有谋的小姑娘了。”
  “难怪阿耶总叫我们向兕子学,我这就使出吃奶的劲儿学。”
  李世民:“……”
  你学个屁。
  长孙皇后忍不住掩唇轻笑。
  兕子这孩子,在姐妹里打小就是主意正的,被陛下多次夸赞“这才是李唐的公主”。相较之下,长乐乖顺,城阳胆小,高阳率直,做父亲的担心女儿们日后吃亏,这才多次言明,要她们学着些兕子。
  如今可好,要学出一群小捣蛋鬼呢。
  帝后二人一时不语,孩子们反倒误会了。
  七岁的九皇子李治攥了拳头,起身弱弱道:“我、我也向兕子学习……”
  城阳左看右看,只剩下太子阿兄一人在握拳掩唇,满眼笑意。她急出来哭腔:“耶耶,城阳、城阳不会呀……”
  李世民扶额,拍了拍城阳的脑袋,又严厉看向高阳和李治:“学什么学,成日里好的不学,学着气你阿耶?”
  李治吓得一屁股又坐回去。
  高阳则无所谓的应承下来,又笑嘻嘻问:“阿耶,我瞧见兕子带着松萝去马坊河东岸了,不如,我领着城阳也过去玩。”
  城阳向来胆小乖巧,听到玩耍,也只敢眼神亮晶晶地期待着。
  李二陛下施法打断:“玩什么!”
  高阳老实答:“不知道啊,过去了才要问兕子呢。”
  李二陛下:“……”
  头大,像十个魏征进谏一样头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