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长乐已入齐国公府三年,整整三年,阿兄没能重视这段儿女亲事,也没能将长子引回正途,可见,他是在司空的位置上呆久了,自然而然开始懈怠轻慢了。陛下,予一向信奉‘细微之处见真知’,即便如今阿兄没有表现出不敬君上的端倪,可往后十年,二十年呢?”
  “陛下乃贤明之君,阿兄自然肯敬着,尊着陛下一人,却未必能做到世代恭谨如初。”
  长孙皇后俯首,闭目沉声道:“予恳请陛下,此番重罚长孙氏一族,以绝后患。”
  ……
  长孙冲被扣留宫中,只给饮水的第二日。
  大朝会上惊倒一片。
  李二陛下雷厉风行,未与群臣商议,便颁了一道圣旨,将长孙冲从头到脚大骂特骂一通,说他“与长乐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三年来心中有怨,尽生仇隙,未曾尽心侍奉殿下,不堪为驸马都尉。责其归家自省,年后另行婚配”。
  这道圣旨由张阿难念出来,简直就是当着文武百官在打长孙氏的脸面。
  可皇后娘娘不急,李二陛下不急;
  只有长孙无忌这老狐狸这回终于急了。因为,他到现在还没寻见儿子的人影。
  李世民看到长孙无忌也为儿女操心,心里头终于舒服了一丝丝
  。他不顾群臣交头接耳,几位御史几度想要进谏的动作,抬了抬手臂,站起身开口:
  “四年前,长乐正式下嫁长孙冲之前,朕曾经有意为她出降之礼上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当时,是魏征拦住朕,说公主之礼高于长公主之礼,实在不合适。”
  李世民笑了笑,看向魏征:“那时候,皇后还曾因此事对你大加赞赏,赐下绢钱,魏征,你可还记得?”
  魏征垂眸,拱手答道:“臣记得,皇后娘娘的气度胸襟,微臣也从来叹服。”
  “是啊,观音婢惯来为国计,为民计,为朕计,她从不偏袒藏私,也总是劝着朕不要偏袒几个孩子。所以,才会叫长乐——朕的嫡长女吃了这许多苦头!朕为一国之君,若连自己的女儿都无法护住,如何护这天下生民?”
  两仪殿内,清风徐徐而来,寂静一片。
  李二陛下直抒胸臆,终于舒坦了许多。他背身甩袖离去,坦坦荡荡的声音还在大殿内回响。
  “这一回,朕就是要光明正大偏爱长乐,为她撑腰。众爱卿若有什么不满,尽可上书讽谏,朕一一瞧过,绝不退让半分!”
  ……
  贞观十一年的仲夏。
  蝉鸣声不绝于耳,强光穿透路两旁的行道树,将点点光斑漏在夯土路上,不时俏皮晃动着。
  长乐已经搬进公主府半月有余。
  今日,正是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带着小萝莉们一道,来登门暖居的好日子。
  知道几个妹妹喜欢稀奇古怪的吃食,长乐便特意命人跑了几次东市西市,寻来许多宫中见不到的小食,预备着哄兕子她们开心。
  如今的她,不必为担心阿娘阿耶难为,再去顾虑长孙氏一族的荣辱兴衰了。
  阿娘说,那些都不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
  卢国公也说,家族重担,绝非一人之力该承担。
  最叫她感动的,其实还是兕子直白的一句话。
  那日午前,群臣散朝,她们姐妹二人立在城楼之上,看着长孙冲被舅父踢了一脚,抖着腿颤颤巍巍向宫外行去。
  此去一别,她与长孙冲便再无瓜葛了。
  兕子就是那时候,站在朝阳初升的地方,对着宫城之间放声大喊:“从今往后,大姊姊又变回兕子的大姊姊啦!”
  “李丽质,你回家啦!”
  长乐垂眸,想到那日的场面,就会忍不住露出笑意。
  是啊。
  三年错途,所幸还未走远,她终于回家了。
  从今往后,她先是李丽质,然后才是大唐的长乐公主。
  丽质,为自己活出多一分欢喜吧。
  第32章 32 为唐太宗制出一套全棉秋衣。
  今年夏日里, 中原一带雨水甚少,干旱得不像话。
  两仪殿外的廊庑上,宫娥们早早就将竹帘放下, 以期能为殿内遮阴避暑, 带来一点凉意。
  张阿难进来的时候,李二陛下坐在正殿内埋首批阅奏疏。半晌,他头也不抬地问:“何事?”
  “陛下, 房相公与魏侍中到了。”
  李世民闻言,终于搁下笔活动活动筋骨, 示意张阿难将人请进来。
  这几个月, 唯一能称得上欣慰的, 便是黄河沿岸二十八州的番薯长势。
  因沙壤土土质肥沃, 使其主藤愈发粗壮;而干旱少雨的状况, 则有效控制了过多水分, 减少弱枝的养分消耗。
  今秋,灾民们当能得个大丰收。
  李世民这般想着, 笑着对房、魏二人道:“春汛灾情虽然暂且不必挂心了, 但夏秋大旱,朕总琢磨着要早些应对才是。”
  “前二年, 李靖大破吐谷浑之后, 为防其再生反心, 朕就在陇右道屯驻了一支大军。边军衣食向来紧张, 逢上灾年就更叫朕忧心忡忡了。因而此番朕有意叫司农寺出力, 将秋玉米和橄榄树推广至陇右道凉州、沙洲等地。”
  薛常已经证实过,玉米这东西抗旱、抗倒伏,是非常适合在陇右这种温凉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种植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