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贾政是极为喜爱读书人的,得知梁瑜瑾已经中了举人,便也十分赞同这门婚事。
元春心中十分感动,自家兄弟们能对她的婚事十分上心,更何况她心里也是满意这门亲事的,她自幼读书习字,也是希望能嫁个翩翩郎君的,不想进宫与人为奴为婢。
元春过来与弟弟说了会话,送了东西就离开了。
……
贾琰进了书房,写完先生布置的作业,又预习了会功课,晴雯便敲门进来说,秋纹将晚膳提回来了。
贾琰闻言,便放下书本,准备出去吃用饭。
净过手坐在桌旁时,秋纹已将饭菜摆好,今日厨房做了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清蒸鲈鱼,火腿鲜笋汤和一并小菜。
贾琰读了一天书此时也累了,此时胃口很好,但菜品挺多的,他一个人也吃不完,还剩了许多便让晴雯她们几人拿下用,他用饭从不胡乱拨弄,这样用过饭后也方便让晴雯她们拿下吃。
跟着贾琰的丫鬟,平日在贾府吃穿用度要比一些不受宠的主子们还要好上很多,毕竟无论是厨房的,还是采办的都不会去得罪贾琰这位受宠的嫡公子。
吃过饭后贾琰起身在院中走动走动,全当消消食,这是贾琰平日里的习惯,院中的丫鬟也早已习惯。
贾琰院子里一共有晴雯和秋纹两个贴身丫鬟,晴雯针线好,主要管着他平日的衣物配饰方面,秋纹则管着他的库房,她俩是一等丫鬟。
还有四个二、三等丫鬟,并两个洒扫婆子,两个贴身小厮,一个平日里充作他的书童,也就是墨砚,(也是他的奶兄弟)一个常在外院走动为他打探消息,名叫方砚。
至于奶娘贾琰房里早已不用,打发去了别处做了事,贾琰满六个月后便自己给自己断了奶,不肯再喝奶娘的奶,王夫人无法只能命人给他另弄了些羊奶并辅食,贾琰才肯吃饭。
等到贾琰再大些后,因不喜欢奶娘对他院子里的事事掌控,便求了王夫人,另派了奶娘到了别处。
那奶娘也是个识趣的,没有因此生事,听了主子的吩咐去了别处做事,王夫人见她识趣,也没为难她,让人拿了银子,又给她派了个轻省的活做。
原本贾母和王夫人还觉得贾琰身边伺候的人少,要再为他添置些,只是他觉得人已经够多了,便没再要。
贾琰消过食后,便又回到书房继续读书,他和宝玉三岁便由姐姐元春带着启蒙,如今已经学到了四书中的《论语》,《论语》他已学过大半,过不了多久便要开始学最后一书《孟子》。
贾琰读书算不上是最有灵性的,但却十分有耐性,他读书往往能坐一天也不见厌烦,先生便时常向父亲贾政夸他心性好,最是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的。
贾政听了十分高兴,他有三个嫡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勤奋踏实的,学习上他从来都没费过心,又都勤勉刻苦,让他十分骄傲。
只有最小的宝玉虽十分聪慧但也十分顽劣,让他十分头疼,只愿他能多学学两位哥哥几分,也好过让秦先生时常向他告状说宝玉上课老是走神的好。
第10章 贾敏病重
日子就在贾琰每日平淡的上下学中流逝,十五这日,贾府众人都来给贾母请安,贾琰和贾宝玉到时,其余众人都已经到齐。
进来后,看到大家都不出声的样子,两兄弟也不敢多言,找到位置坐到贾珠和贾琏身边,只见珠大哥也冲他们摇头示意他们不要说话。
贾琰料想定是有什么事不敢多言,便和贾宝玉安静的坐在一旁等着贾母发话。
这边贾母看人都到齐了,便对着贾珠众人开口道:“昨日你们嫁到姑苏林家的姑姑那里,来信说你们姑姑身子不大好了。”说着便自顾伤心落泪了起来。
贾母就这一个嫡亲女儿,自幼如珠如宝的养着,可不曾想女儿成
婚后不能时刻在身边也就罢了,今日她还将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想到自己将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贾母便不由痛上心头,自昨日收到那封信,她便暗自悔恨当初没有阻了老爷的决定,若当初没有将她的敏儿嫁离京城,会不会她的敏儿就不必因为子嗣,而生生拖垮了身子。
见贾母伤心地厉害,众人都赶忙纷纷劝慰贾母,王熙凤素日里能言善语,相比较温柔贤惠但不善言辞的李纨更得贾母的心。
此时便出口道:“敏姑姑是有大福气的人,扬州那边的大夫,想必不如京城的太医医术高明,我们明日就去宫里请两个医术高明的太医,去扬州为敏姑姑医治,说不定敏姑姑的身子就能有好转了呢。”
贾母听了很赞同,也许京城的太医就有法子医治呢,只要能救她的敏儿,叫她老婆子做什么都愿意。
想着,便立刻吩咐贾赦、贾政看能不能请来两个太医去扬州医治,贾赦两兄弟当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听了吩咐便向贾母保证一定要请来两位太医为妹妹医治。
贾母这才能稍安了下心,但也没有心情再说些什么,便叫他们都先退下。
贾琰看了眼坐在上首伤心的贾母,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出声,扬州离京城太远了,就是路上车马走的快些,也至少要走一个月,何况灵泉水的用途不大,做不到起死回生的地步。
面对敏姑姑的身体,他也没有办法,想到这,贾琰只能轻叹一口气,跟着众人一同出了房门。
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