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从一普通下等兵做起,因机敏能干又善于察言观色而受到上司器重,又在数场大小战役里得了功绩,升叙加衔。
不仅如此,贾瑚还因为善于笼络人心而得了一干士兵的簇拥,奠定了他成长为战乱年代中搅风弄雨,回天转日的大军阀的基石。
一个过了近十年权势滔天的生活的人,随性起来任何人都挡不住,贾瑚看到拿着剑出来的斐玉,真是好奇极了,索性也不走了,直接坐在墙头看了起来。
纵观贾瑚两世,无论是年少时在帮会混战里学了一身的拳脚刀匕功夫,还是后来入伍得了正规的操练,以他的经验来看,任何武功身法都与“剑”这种只存在于通俗话本里的兵器无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起士大夫就好配剑,可真正到了战场上冲锋陷阵时,比起刀、矛等武器,不长不短,不能劈不能砍的剑就成了鸡肋。
长久以来,剑成了文人骚客眼中君子的象征,几近神话,但却不见有谁真正用剑炼剑的,所谓的剑术剑招,也早已失传了。
再生后,贾瑚长于功勋起家的贾府,也有幸见过两代荣国公留下的内外功法与兵谱,但看遍贾家旧臣、共事同僚,乃至寇仇敌人,都没有见过谁会一式半招剑术的,
倒是在京城的锣锅桥上看过到过杂耍,一把戏班子里的道具剑被杂耍人舞的哐哐作响,围观的百姓们便轰然鼓掌,热闹非凡。
因此,贾瑚早就把“剑”“剑术”“剑客”等玩意放到诗奴贾阆仙“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诗仙李太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臆想里去了。
谁知道今日偶然一眼,看到个拿着剑的小孩冒出来,当然奇怪。
若说在玩耍,这小孩的表情也太严肃了,若说是靠练剑来强身健体,也说不通是不是?
他本来只是抱着有意思的心态随便看看,谁能想到,随着院中笔直而立的小小少年舞动长剑,不仅打破他原本“剑非凶器”固有的观念,而且愈看到后面,贾瑚愈是震惊。
以他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斐玉所炼剑式,绝不是空架子,而是实打实可以运用在实际战斗里的招数。
看到后四招时,贾瑚已经不由自主地随着剑招而不断在脑海中演练应当如何应对。
看到最后一招时,他已经是脑中空白一片,唯有眼前人矫若游龙,翩如惊鸿的身姿。
而待到斐玉收招守剑之时,贾瑚已是呼吸沉重,心脏狂跳,冷汗淋漓,几欲立刻跳墙而走!
也正是因为心神被摄,贾瑚才不慎弄出了些动静,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一点点动静,自己便会被发现,顷刻间那把木剑就直问脸面而来!
第9章 第九回
贾瑚见一把木剑又急又快地朝自己射来,不敢用手去硬接,只能去侧身躲避。
他坐着的石墙做工不算精致,墙头薄且凹凸不平,躲闪之下一时不慎,半个屁股落空,保持不了平衡直接跌了下去。
这下反而因祸得福,原本摄于剑招的心魂因疼痛回转来,贾瑚龇牙咧嘴地正要起身逃走,忽然心有所感,抬头看去,这一看之下没把他刚收回来的魂又给吓出去。
明明刚刚还在院内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就站上了墙头,正抿着唇,瞪着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此时贾瑚回忆起这个画面,不知不觉地低声笑了起来。
“有趣,真是有趣——”
不提突然颠笑的贾瑚,却说这厢拿了发簪,直接回房的斐玉。
他举起木剑仔细看了看,取了块棉布把剑身剑柄上蹭到的泥土草屑仔细搽干净,又把木剑重新塞到枕下,然后走进书房,掏出衣襟里的乌木簪子随手搁在案面上。
说到底是他疏忽了,连周围有人都没有察觉,如果放在从前出入江湖的时候,这样粗心大意,只怕是早就死了几回。
斐玉摇摇头,自嘲地一笑,看来他是安逸的日子过久了,竟没想到一出来就被人察觉了剑术,如今也只能尽量回旋。
今天遇上的这个人,斐玉能肯定他不仅不是书院小厮,还是一个出身富贵的习武之人,一是他几处漏出破绽的衣着,二是因为他的体质神态。
比如他那双在虎口处长了老茧双手和下盘稳重的身躯。
又比如这个无论从用料、雕工、品相来看都是上上品的乌木吉祥云纹簪。
簪尾处上刻着一圈暗纹,隐约能辨认出一个篆体的“张”字,且看此簪光泽润滑,无一划痕,可知不是倒手多次,不知来历的东西。
能用得起这种档次的发簪,出身自然不低,既然这上面刻了个张”字,不知那人是不是姓张?
无论如何,这到底是一条极好的线索。
“算了,他行事不正,就算是看了什么,也是不敢到处乱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其他的以后再仔细留意罢了。”
斐玉收拾好糟心的情绪,拆开书案上那厚厚的几摞新书。
书应该是新印还未晒过的,翻开几页便有袅袅地清香从鼻尖拂。
等把这些为防止蠹虫咬食而插了诸葛草的书全都摊开后,书房里就溢满了墨味混合着芸香的味道。
瞧着从《弟子规》到《昭明文选》应有尽有,层层叠叠占据了满满一书案的书,刚才还只是有些儿糟心的斐玉开始头痛起来。
他不知道应该夸奖穆勉准备的精心,还是该懊恼自己学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