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可现在看来,“多情风流,富贵公子”用来形容萧行简却再也恰当不过了,这给斐玉带来了极大的维和之感。
  “师尊您近日里可还好?”萧行简仿佛没有察觉穆寻的不满,他笑着向穆寻行礼,随后目光灼灼地盯着斐玉瞧,忽而笑道:
  “这个小师弟好眼熟,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斐玉一怔,看向老师穆寻。
  穆寻脸色不佳,方才还充满慈爱地一双眼睛变得极为犀利。
  斐玉不由回忆起初见穆寻时,他欲叫五徒弟萧行简来与自己见面认识,却被仆从告知对方下山办事去了,找不到人。
  那个时候,穆寻面色平静的淡淡道:
  “他若事了,自会回来。”
  那时斐玉就隐隐察觉了穆寻平静表面之下的不快与无奈,现在看来,萧行简虽然回来了,也没让穆寻开颜。
  斐玉记得书院里的规矩有这么一条,如果请假,必须向书院监院和斋舍监督报备,准假给牌了才行,而且请假外出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天,经常请假、越期不归、假满不回都会被书院开除出去。
  这么一看,近三个月里萧行简都下山七回了,也没告诉山长穆寻,现在堂而皇之的冒出来,穆寻能不生气吗?
  也不知道这对师徒间到底有什么故事,斐玉暗道,如今拜师礼成,他已经是穆寻的徒弟,萧行简的师弟了,但凡有什么事儿,他也必须力所能及的帮衬。
  只是此时斐玉不好多嘴,老老实实的对萧行简躬身行礼,道:“斐玉拜见师兄,初次见面,失礼之处,还望师兄海涵。”
  “哎,师弟太客气了,你别怪我太忙,连这等大事都迟到一步,师兄心满意足了。”
  萧行简挑眉一笑,他向前一步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伸手捏了捏斐玉的脸蛋,高高兴兴道:
  “这么多年来师傅都不肯收徒,我也不能摆摆师兄的谱,现在好了,终于有个贴心的小师弟了。”
  说到这里,他放下不规矩的手,向穆寻问道:“老师,行简给您贺喜啦,这关门弟子终于给您千挑万选地选了出来啦!”
  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萧行简,他这话一出来,在座的教谕学生,各个都露出震惊之色!——哈?关门弟子?
  第14章 第十四回
  所谓关门弟子,指的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在这之后便收山不再收嫡传弟子了。
  作为最后的弟子,相较于之前所收,老师往往会对他倾其所有,将毕生的本事都交与于他
  因此,关门弟子大多都会成为老师的衣钵传人,不仅是老师最为疼爱重视,关爱照顾,在众位弟子中地位也最为特殊。
  自穆寻执掌岱殊起所曾教授过的学生难以计数,可以说,只要是曾在书院读过书,听过穆寻的课的,都是他的学道弟子,在外称呼穆寻一声“老师”也不会被嘲笑。
  而曾入学天乾堂的学子们,因受穆寻指教最多,按学界的传统,便可称自己为穆寻的入门弟子。
  当今仕林还有两位名士与岱殊齐名,这二人尊崇“达则兼济天下”,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广招学生,传授本道,收徒也严守规矩,但凡收徒便要行拜师礼广而告之,再从这些拜了师的入门弟子选人收为入室弟子,进而再择嫡传。
  一年年累积下来,他们的弟子门生可以说是遍布朝廷上下,而被有些人戏称一句“某党”。
  但人人皆知,穆寻与他人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穆寻不在官场,二是穆寻只收嫡传。
  不在官场,“穆党”就成不了气候,只收嫡传,如今的“穆党”便仅有六人。
  也许便是这少才稀贵,读书人提到穆寻的弟子们,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叹上一句,难怪呢,他毕竟是穆寻的嫡传弟子啊,可见这一身份是多么的受人追捧。
  可现在,萧行简却说,今日这个小孩子不仅成功拜入穆寻门下,还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
  所有人都紧张地把目光投向穆寻,等待他的回答,毕竟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今后要如何对待斐玉。
  那心存奢望的人更是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
  萧行简根本刚刚回来没多久,甚至很可能是一入山门就朝文庙里赶过来,怎么就知道穆寻的想法呢,就算是之前师徒间有谈及这个问题,说不准最近穆寻的想法就变了呢?
  穆寻好像没想到萧行简会突然这么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而同样吃惊于这个消息的斐玉敏锐的发现,比起刚才,穆寻的脸色居然缓和了许多。
  就在斐玉满脑子问号的时候,穆寻缓缓开口了。
  “行简说的不错,”他伸出一只枯瘦的手按住站在他身边的斐玉的肩膀,视线扫视过在场的每一个学生,又对众位教谕颔首。
  “老朽如今已五十又七,早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近些年来总觉神劳形瘁,精力不佳,虽无大病,却小病不断,早有关门的打算啦,如今机缘巧合,能得这一璞玉雕琢打磨,以传我道,当真是幸甚快哉!”
  众人又是惊愕。
  怎么听穆寻话里的意思,他可能连讲学也不举行了呢?
  这下,尚能保持平静的教谕们也纷纷端不住了,他们不由自主的就上前一步,却被穆寻伸手拦住。
  穆寻转而向萧行简道:“行简,这这几天我就把你师弟交到你手上了,带着他好好熟悉,莫要与斐玉这孩子随意玩笑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