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如此说来,浪子燕青与李师师共同隐退,绝迹江湖一说,也并不完全是小说杜撰,”文老板笑道,“也多亏了长孙侯能将事情圆得上。”
“史书记载蔡京流落街头,是饿死的,大概也是长孙大人的脱身之术吧。”南音想了想,“他毒死宇文邕,自己去朝还乡,倒也是当真巧妙。”
“文叔,你说长孙大人他做得对吗?”雨林问道。
“若是站在我的立场,他是为太子弘报仇,自然无错,”文老板顿了一下,“可是他祸乱朝纲,戕害百姓,即使已经改朝换代了,却仍是我汉家天下。若是没有他,也许江山不会落入蒙古人手中……”
“是吗,原来文叔也是这样想的呀……”雨林叹了口气。
“还有人和文叔的想法一样吗?”南音问道。
“李弘,他也对长孙侯说了同样的话……他还说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姓李或姓赵没区别,大唐和大宋也没区别……”雨林低声说道。
“这就是弘的人格魅力,他心中是大爱,不仅仅有家国,还有苍生。”文老板点头道。
“文叔,我想去一趟北京,再看一看《千里江山图》。”南音说道,“您要不要一起去?”
“哈哈,南音知我心意,我正想说这事儿呢。”文老板笑道,“左右这几日茶楼无事,就当做放个假了。”
约定好后,南音和雨林回家休息了几天,便和文老板一起飞了北京,三人下了飞机直奔故宫博物馆。此时是旅游淡季,人不算多,博物馆里只有三三两两的人。
南音已经做好了攻略,找到《千里江山图》的展厅,厅中更是一个人也没有。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同是宋代作品,两者相差不到十年,同样都描绘着大宋景色。
相较于《清明上河图》的店肆林立,市井繁华,《千里江山图》呈现的则是桃源仙境般的富庶宁静。但是就在这片青山绿水中,竟然也隐藏了两百五十多个人物,大多数为农人,渔夫,或是出游访友,或是隐世闲居。
而且王希孟所画的人物都较为写意,几乎看不出男女老少,只能根据他们所做的事情推测判断。
“你们快来,这里……”南音指着画卷的一处,招呼着文老板和雨林,“雨林你看这是不是很眼熟?”
那是一片屋舍围成的院子,其中一栋楼较高,雕栏亭台,有一人正坐在台中抚琴,四周挂着青纱帐幔,四周围着不少人,仰头观看。
“邀月台……烟雨楼的邀月台!师父作为李师师弹琴的地方。”雨林惊呼道,忙捂住自己的嘴巴,四周看了看,好在没有其他来参观的人。
“你再看这后面。”南音手指轻轻移动到旁边,一间大屋中,一人正坐在桌案前,案上摆着铜镜,身后另一人在为他梳头。
“这是弘……李弘和刘希夷,我们做的那个梦!”雨林说道。
“不错,我猜测这应该是李弘死之前的情景,他当时或许知道自己要出事,所以将刘希夷送走……”南音点头道。
“有意思,”文老板扶了扶镜框,继续朝旁边看到去,“咦,南音,雨林,看看这里,若我猜的不错,这正是你们所遇之事。”
在那大屋后面还有一座二层楼高的小楼,两个人躺在地上,一个人坐着,还有两个人站在书案前,展开一幅画正在观看。
第242章 卷四·第27章 博物馆
“这是……我们在绣楼中的场景。”南音仔细看着,“倒在地上的应该是我和卢俊义,两个观画人是燕青和王希孟?那这个坐着的人是雨林吧,瓜子哪里去了呢……”
“这画中人物模糊写意,或许画的不是那么准确吧。”雨林状似随意的说道,她心中清楚这画中人物就是一一对应的。
“或许是吧。”南音不置可否的答道,毕竟这些小人儿看不出男女老幼,无法准确识别。
“也就是说,这一次其实你们是进入了此画之中,这场景千年前已经注定了。”文老板说道。
“这一幅画没有落款,宋代风格明显。而我们见到的那一幅,有刘希夷的题诗,满是唐代工笔,大概是因为我们年幼时唤起了刘希夷的记忆,所以画中场景有些出入,很正常嘛。”雨林继续说道。
南音似乎被说服了,毕竟时隔千年,能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已经不容易了。
“这样的色彩,千年后依然青翠如新,确实是端砚出的墨才有能如此。”文老板仔细端详着画卷,十分感叹。
“对了文叔,刘希夷说他舅父对他如亲子,他的死是因为李弘的离世,哀伤过度。那后世怎会有宋之问杀外甥这样的传言?”雨林赶紧岔开话题。
“嗯……此事我也曾百思不得其解,当年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悬案。”文老板思考着,“不过如今看来,宋大人也是大义。”
“当年太子弘监国,高宗钦定中书令裴居道之女为太子妃,其实在之前二圣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这其中涉及了一桩宫中秘闻……”
“听说是武后的外甥贺兰敏之,因为杨氏容貌秀美,作出禽兽不如的强暴之行,太子妃人选才不得不更换。”南音说道,“李弘与武后的关系也就此恶化。”
“呸,那不过是野史杂谈,市井小人胡乱编排杜撰的,想借此证明皇宫中奢靡淫乱之风,如何信得?”雨林噘着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