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三人坐着等了一会儿,那老翁才出来,手中一个竹制托盘,上有一个双耳陶釜,两个陶罐,四个小陶碗,以及竹筴等物,竟是十分精致讲究。老翁将器具摆于案上,又点起了案边的风炉,开始煮茶。
只见老翁将陶釜置于风炉上,待到釜中微微有声,水中有鱼目气泡,从一个陶罐中取了少许盐粒置入水中,又拂去水面上一层水膜。
待到陶釜中的水再次沸腾,气泡如涌泉连珠,老翁用一竹筒舀出一筒置于一旁,用竹筴在沸水中轻轻搅拌,再从另一个陶罐中取出碾好的茶末投入其中。
此时已经可以闻到阵阵扑鼻而来的茶香,等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老翁拿起之前舀水的竹筒,将那筒水倒回釜中,茶汤沸腾立止。
老翁的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优美流畅,是十分标准的煎茶古法,南音三人都不禁看得呆了,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
“贵客请用茶吧。”老翁已经盛了四杯茶,开口提醒,三个人才回过神来。
南音端起面前的一杯茶,只见汤色嫩绿清亮,白沫咬盏,光是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品了一口,茶汤滑润细腻,鲜爽回甘。
文老板是品茶大家,藏书楼中的茶叶皆是极品,他煮茶的手法也是一绝,可是喝惯了好茶的南音,此时只觉得藏书楼中所有的茶加起来也不及手中的这一杯。
“不知几位贵客觉得如何?”老翁自己的茶喝了半杯,开口问道。
“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老人家,您这可是最上等的紫阳毛尖呀,”雨林赞道,“而且用的是山顶的活泉水,茶好,水好,煎茶的手艺更好。”
“小娘子竟喝得出此茶,”老翁似乎颇为惊讶,连忙要站起身来,“看来几位贵客身份不凡,是老朽失礼了。”
“老人家言重了,”南音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几分答案,扶住老翁的胳膊,“我们只是过路人而已,在这山中向您讨杯茶喝,无需理会其他。”
“你们……”老翁听南音如此说,似乎略微松了一口气,“老朽独居山中已久,不问世事,既然三位只是路过,那此处尽可自便。”
“多谢老人家,”南音点了点头,“还有一事想请教,这附近是否还有其他人居住?”
第377章 卷六·第8章 印记十七:醉生梦死02
“并无其他人,这山里只有老朽一人,”老翁摇了摇头,“不过偶有猎户柴夫进山寻些生计,他们也会顺便帮老朽送些日常所需之物。”
“那我们之前……”雨林想起把自己三人引过来的那名白衣女子,如果附近没人,难道是女鬼不成。
“我们之前也是运气好,误打误撞走到了此处,不然今晚要露宿在树林中了。”南音打断了雨林的话,朝她使了个眼色。
“或许是缘分吧,”老翁又从风炉后摸出几个烤热的馒头,“今天天色已晚,几位随意吃一点充饥吧,明日待我去换些野味回来招待你们。”
“老人家太客气了,不用太麻烦,”南音虽然不饿,还是拿起一个馒头,手中只觉得硬如石头,可以当武器用了,“天色也不早了,耽误您休息了。”
“无妨无妨,我这儿鲜少有人来,也是寂寞得很。”老翁笑了起来,脸上的褶皱堆在一块儿,在摇晃的烛光里显得更加丑陋。
“老人家,您怎么一个人住在这深山里呀?”雨林问道。
“世事无常,世间纷扰,还是山里清净,”老翁指了指一间屋子,“两位小娘子可以在里间休息,那本是老朽的朋友所住,不过他已经离开了。”
“多谢。”南音点头应道。
“这位公子或许要委屈与老朽一间屋子了。”老翁又看向李川。
“那怎么好意思,”李川摆了摆手,指着案边的地塌,“我就在这里凑合凑合就行。”
“如此就请几位自便吧,老朽也有些乏了,就先去歇息了。”老翁并没有强求,只是慢悠悠的站起身来,朝另一间屋子里走去。
“师父,你说这老头和那白衣女子是不是有什么关系?”看着老翁进了屋里,雨林凑在南音耳边说道,“分明是她将我们引过来的,可是老头却说附近没有其他人家。”
“那女子是何来历我也无从推测,不过我猜我们现在大概是回到了唐朝,”南音看着仍在燃烧的风炉,“而且应该是唐德宗之后。”
“何以见得?”李川环顾着小屋中摆设,“这些家具和那老头身上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象征。”
“自然是因为这碗茶,”南音指了指案上摆着的几个陶碗,“雨林方才品出这是紫阳毛尖,你没瞧见那老人的反应?”
“他最初好像有些惊讶,”雨林回忆道,“还说我们身份不凡……”
“他站起身来很明显是想要行礼,”南音说道,“南茶在唐朝时是贡品,非皇亲贵胄绝对喝不到,而之后才普及民间。”
“所以他看我们能喝得出来,误以为我们是宫中之人,才会有如此反应,”李川点头道,“那又如何得知是唐德宗之后?”
“哎呀姐夫,亏你还曾经做过一世唐朝之人,你那个年代可有如此完整的煎茶之法?”雨林笑道。
“原来如此,”李川这时才反应过来,“煎茶虽不知起于何时何代,却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之后才有详细记载,流传于世。”
“不错,陆羽正是唐德宗时期人物,这山中老者能有此等技艺,所以我推测是在那之后的时期。”南音将馒头放回盘子中。